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格局分析

被引:10
作者
钟静 [1 ,2 ]
卢涛 [1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5] 不详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集疏格局; 西南地区;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18.339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中国人口];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文中以中国西南地区30m分辨率DEM数据和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窗口分析法和均值变点分析法提取区域地形起伏度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和规律;采用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度指标对区域人口集疏格局进行分析;进而通过分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以中小起伏为主,中部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区和川西高原整体起伏较大,东南部云贵高原所在区域次之,西北部的青藏高原面和东北部成都平原地形起伏最低。2)县域尺度上人口密度分布与地形起伏度分布的整体格局基本一致,小起伏地区人口密度最大,大起伏、极大起伏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且存在大量无人区;人口集中度则以均值区和密集区为主,整体呈现出"西疏东密"的集疏格局。3)地形起伏度与海拔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人口集聚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小起伏所在的盆地丘陵区,而人口稀疏则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大起伏所在的高山高原区。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9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中国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尺度确定
    钟静
    卢涛
    [J]. 水土保持通报, 2018, 38 (01) : 175 - 181+186
  • [2] 西南生态安全格局形成机制及演变机理
    刘国华
    [J]. 生态学报, 2016, 36 (22) : 7088 - 7091
  • [3] 基于GIS的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
    陈田田
    彭立
    刘邵权
    王旭熙
    徐定德
    [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6, 33 (04) : 505 - 512
  • [4] 基于ASTER GDEM和均值变点分析的中国东北地形起伏度研究
    王让虎
    张树文
    蒲罗曼
    李飞
    王晴
    陈单
    杨久春
    常丽萍
    卜坤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 (06) : 49 - 54
  • [5] 秦巴山连片特困区地形起伏与人口及经济关系
    周亮
    徐建刚
    林蔚
    杨林川
    孙东琪
    叶尔肯吾扎提
    [J]. 山地学报, 2015, 33 (06) : 742 - 750
  • [6] Reduction of signal reflection along through silicon via channel in high-speed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circuit[J]. 刘晓贤,朱樟明,杨银堂,王凤娟,丁瑞雪.Chinese Physics B. 2014(03)
  • [7] 1990-2010年西北地区县域人口数量与空间集疏变化时空分析
    张慧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3, (07) : 33 - 39
  • [8] 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J]. 方瑜,欧阳志云,郑华,肖燚,牛俊峰,陈圣宾,逯非.应用生态学报. 2012(12)
  • [9] 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
    周自翔
    李晶
    任志远
    [J]. 地理科学, 2012, 32 (08) : 951 - 957
  • [10] 基于DEM数据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形起伏度研究
    游珍
    杨艳昭
    姜鲁光
    封志明
    张景华
    [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04) : 393 -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