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粮食生产与贸易的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13
作者
封志明 [1 ,2 ]
肖池伟 [1 ,2 ]
李鹏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贸易; 集中化指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7 [农产品价格与市场]; F326.11 [粮食作物]; F752.7 [与各国贸易关系];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020206 ;
摘要
东南亚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枢纽。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成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研究全球最大粮食消费国、进口国以及世界稻米最重要主产区和出口区之间的粮食生产和贸易发展态势,对中国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改善地缘安全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基于FAO数据库中国-东盟各成员国1961—2013年粮食生产与贸易数据,利用集中化指数与回归分析法,定量揭示中国-东盟粮食生产与贸易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从粮食生产来看,50多年来自贸区粮食总产增长4.06倍,至2013年底总产达到8.09×108t;就粮食贸易而言,1961—2013年自贸区贸易量增长3.19倍,其中粮食进口量年均增长率为2.95%,粮食出口量增长2.40倍,粮食进口总体大于粮食出口,受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调整的影响,自贸区各个子区粮食贸易日趋均匀化。2)从空间格局来看,自贸区主要粮食生产国集中在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其中中国的玉米、水稻比重占明显优势;中国的粮食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其贸易重心开始转向东南亚。3)自贸区的粮食生产与粮食进出口量关系密切,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国别差异明显。其中,中国粮食出口量受国内粮食生产与需求影响较大,是自贸区粮食贸易变动的晴雨表。
引用
收藏
页码:937 / 95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2003—2013年中国粮食增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研究 [J].
封志明 ;
孙通 ;
杨艳昭 .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06) :895-907
[2]   1978-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经”关系分析 [J].
刘影 ;
肖池伟 ;
李鹏 ;
姜鲁光 .
资源科学, 2015, 37 (10) :1891-1901
[3]   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规模、水平和结构分析 [J].
冯中朝 ;
朱诗萌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4) :29-34
[4]   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J].
刘洛 ;
徐新良 ;
刘纪远 ;
陈曦 ;
宁佳 .
地理学报, 2014, 69 (12) :1767-1778
[5]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及其耕地利用效应 [J].
金涛 .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 (06) :911-919
[6]   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各经济体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J].
胡友 ;
祁春节 .
经济地理, 2013, 33 (05) :1-7
[7]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情况分析 [J].
冯阳 .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 (03) :214-216+225
[8]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J].
胡中应 .
皖西学院学报, 2012, 28 (06) :70-73+83
[9]   东南亚国家的粮食生产与粮食政策 [J].
吴崇伯 .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2, (03) :32-36+93
[10]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J].
范巧娟 ;
李淑贞 .
世界农业, 2012, (06)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