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新生界生油岩系底界面温度分布

被引:10
作者
龚育龄 [1 ]
王良书 [2 ]
刘绍文 [3 ]
李成 [2 ]
韩用兵 [2 ]
李华 [2 ]
蔡进功 [4 ]
机构
[1] 东华理工大学探测与信息技术系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3]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4]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地温梯度; 地层底界面; 油气液态窗; 生油岩系; 新生界; 渤海湾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依据渤海湾盆地2000余口测温井的地温梯度数据、地层岩性描述、分层数据以及钻井资料,计算了该盆地各生油岩系底界面的温度。统计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大部分凹陷区地层底界面温度介于90℃至150℃,目前仍具有大量生油的温度条件,而在隆起或一些凸起地区,该地层组段温度普遍小于90℃,未能达到生油的温度指标。东营组和孔店组地层也仍具有一定的生油温度条件。研究还表明:地层温度与地层界面埋深密切相关,温度随界面埋深的增大而升高,沉积厚度大的凹陷区地层界面温度大于沉积厚度小的凸起区或斜坡地带,说明地层界面埋深是决定地温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地温梯度对地层界面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辽河坳陷滩海月东油田新近系馆陶组底界研究附视频 [J].
崔向东 ;
王仁厚 ;
石敦久 ;
袁清秋 ;
马宏斌 .
地质科学, 2007, (03) :455-468
[2]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火山岩的K-Ar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J].
牛漫兰 ;
谢成龙 ;
宋传中 ;
王道轩 ;
向必伟 .
地质科学, 2007, (02) :382-387
[3]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区的动力学分析与区域构造演化附视频 [J].
侯明金 ;
朱光 ;
Jacques Mercier ;
Pierre Vergly ;
王永敏 .
地质科学, 2007, (02) :362-381
[4]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热演化历史和成烃史 [J].
吕希学 .
地质科学, 2006, (04) :676-687
[5]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 [J].
朱光 ;
徐佑德 ;
刘国生 ;
王勇生 ;
谢成龙 .
地质科学, 2006, (02) :226-241+255
[6]   济阳地区埕岛—垦东构造带中生代的逆冲断层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 [J].
张克鑫 ;
漆家福 ;
林会喜 .
地质科学, 2006, (02) :270-277+290
[7]   渤海中部郯庐断裂带的近期活动与渤海新近纪新生断裂 [J].
高祥林 .
地质科学, 2006, (02) :355-364
[8]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成岩史分析和成岩阶段预测附视频 [J].
肖丽华 ;
孟元林 ;
牛嘉玉 ;
王志国 ;
殷秀兰 ;
祝文亮 ;
张连雪 ;
王昕 .
地质科学, 2005, (03) :346-362
[9]   济阳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J].
刘震 ;
戴立昌 ;
赵阳 ;
许晓明 ;
张善文 ;
蔡进功 .
地质科学, 2005, (01) :1-15
[10]   陆相断陷湖盆T-R层序的特点及其控制因素——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为例 [J].
操应长 ;
姜在兴 ;
夏斌 ;
杨伟利 .
地质科学, 2004, (01) :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