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中国的媒介变革

被引:14
作者
赵云泽
赵国宁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媒介; 主体性; 媒介变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2 [传播媒介];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当下中国的媒介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气息,即对现代性的三大基石"理性""主体性"和"真理(知识)"的质疑和否定,突出表现为:摆脱"理性"的"媒介交往",媒介中主体性的"矮化"和"消解",解构"深度""宏大"的叙事风格,媒介革命背景下"国家—个人"对立关系的"消解"等。后现代主义从现代性的内部吸收养料和创造力量,以达到超越现代性和重建人类文化的目的。对当下中国的语境而言,后现代性的张扬,一方面是在探寻高于"现代性"的未来图景,另一方面也是在逆向要求"现代性"基础的夯实。后现代主义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社会的视角,也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展现了另一种视野。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主体性”的三次转向——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J].
杨乔乔 ;
张连良 .
求是学刊, 2018, 45 (06) :14-21
[2]   后真相时代意味着客观性的终结吗 [J].
蓝江 .
探索与争鸣, 2017, (04) :10-13
[3]   当下已被解放的“深度” [J].
赵云泽 ;
黄圣淳 .
青年记者, 2015, (06) :9-10
[5]   后现代主义理论对转型期政治改革的启示 [J].
唐冬冬 ;
李明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 (03) :4-7
[6]   后现代主义解读:主体性的消亡与重建——兼论主体间性与认知 [J].
徐健 ;
徐瑞 .
社会科学家, 2009, (09) :129-131
[7]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J].
张世英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1) :43-48
[8]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一个基本考察 [J].
刘永涛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 (07) :36-42+5
[9]   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 [J].
许晓平 .
北方论丛, 2005, (03) :125-128
[10]  
从解构到建构[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冯毓云,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