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条
弥漫增殖型狼疮性肾炎按血管病变为基础的病理分型探讨
被引:18
作者:
刘俊铎
沈克勤
刘志红
陈惠萍
黎磊石
机构:
[1]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南京!
来源:
关键词:
弥漫增殖型狼疮性肾炎;
血管病变;
病理分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93.242 [];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 :根据肾脏血管病变的特点 ,建立弥漫增殖型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分型 ,评价其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的意义。 方法 :根据肾活检病理肾小球毛细血管及间质血管病变特点将 341例弥漫增殖型狼疮性肾炎分为 4组 :弥漫增殖组 (A组 12 8例 )、袢坏死组 (B组 86例 )、袢坏死伴间质血管病变组 (C组 4 8例 )、血栓形成组 (D组 79例 ) ;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表现、对不同免疫抑制治疗的近期疗效及长期预后。 结果 :1四组患者构成比分别为 37.54%、2 5.2 1%、14.0 8%和 2 3.17%。2临床表现 A组最轻 ,D组最重 ,反映在尿蛋白、尿红细胞、血清肌酐水平及肉眼血尿、肾功能不全的比例上 ;肾外系统性病变 :D组患者合并高血压 (6 4 .94 % )、心脏病变 (32 .93% )及贫血者较 A组多见 ,C组更多地合并中枢神经病变 (19.15% ) ,B组的平均血色素水平在各组中最低 ,而皮肤关节病变却在 A组最常见。 3尽管免疫球蛋白 (Ig G)水平及 ANA、抗Sm抗体等阳性率无组间差异 ,但 D组患者抗 ds- DNA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三组 ,此外合并 MPO-ANCA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者也主要见于 C、D组 ;补体下降以 D组最显著 ,A组居次。 4在治疗上 ,弥漫增殖 (A)组对激素和 CTX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有效率分别达 84 .6 1%和 89.93% ;D组只有 6
引用
收藏
页码:235 / 242+304
+304-305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