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化率的直接测算及土地与住房的货币化——中国经济改革中的货币化进程再思考

被引:2
作者
刘建丰
许志伟
潘英丽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货币化率; 货币流速; 货币消失之谜; 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 地下经济;
D O I
10.16538/j.cnki.jfe.2018.06.003
中图分类号
F299.23 [城市经济管理]; F301 [土地经济学]; F820 [货币理论];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82802 ; 1204 ;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摘要
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对Yi(1991)提出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问题进行再考察,较科学地测算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化率,并对现阶段仍存在的"M2消失之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前者有利于总结我国过去货币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正处在狭义货币化进程中的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后者则有助于理解我国当前的货币创造、货币政策以及资源"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如果学术界不能为我国货币化率测算的核心难题提供一个较准确清晰的答案,那么就很难给上述国家现阶段的货币化进程提供实质性建议。为此,文章初步解决了货币化率直接测算遗留的难题,并分析了"M2消失之谜"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理论测算表明,我国的货币化率在1952年和1978年分别约为31.7%和42.0%,到1993年基本达到100%;货币化率的年均增速则可分为三个阶段:1952-1960年为4.7%-6.1%,1961-1977年为-0.7%-1.2%,1978-1992年为6.0%-6.7%。文章还发现,剔除狭义货币化因素后,我国M2的平均流速仍在逐年下降,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货币流速下降之谜"和"高货币化之谜"并未消失,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与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可能是一个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我国过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暗示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49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基于微观方法估计隐性经济的研究进展 [J].
白重恩 ;
唐燕华 ;
张琼 .
经济学动态, 2015, (01) :137-147
[2]   近代中国的银行资本、货币量与货币化(1910—1936) [J].
崔文生 ;
刘巍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3, (02) :3-9+175
[3]   改进的货币需求法与未观测经济规模估测 [J].
闫海波 ;
孟媛 ;
陈敬良 .
统计研究, 2013, 30 (04) :42-45
[4]   金融交易与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 [J].
赵留彦 ;
赵岩 ;
陈瑛 .
国际金融研究, 2013, (04) :30-40
[5]   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 [J].
黄桂田 ;
何石军 .
金融研究, 2011, (07) :1-13
[6]   用GDP评价新中国头30年建设成就的几个问题 [J].
李强 .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 18 (01) :46-56+125
[7]   资源资本化推动下的中国货币化进程(1978~2008) [J].
周立 ;
蒋莉莉 ;
黎振宇 .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10, 25 (05) :3-15
[8]   中国的隐性经济规模与收入不平等 [J].
杨灿明 ;
孙群力 .
管理世界, 2010, (07) :1-7
[9]   中国各地区隐性经济的规模、原因和影响 [J].
杨灿明 ;
孙群力 .
经济研究, 2010, 45 (04) :93-106
[10]   支付系统的发展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分析 [J].
方轶强 .
上海金融, 2009, (09)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