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学”: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

被引:3
作者
刘海峰
机构
[1]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
关键词
科举; 考试; 专学;
D O I
10.13763/j.cnki.jhebnu.ese.2002.03.001
中图分类号
G40-09 [教育学史、教育思想史];
学科分类号
040103 ; 060207 ;
摘要
科举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覆盖或囊括科举研究的所有内容。简略介绍近年来日本、韩国和美国研究科举的主要著作 ,便可见“科举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科举研究已有成果与“科举学”理论的关系是“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的关系。提出“科举学”决不仅是将已存在的大量科举研究进行叠加和组合 ,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内容广博且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专学体系 ,力求提升研究者之“学”的意识 ,探寻科举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J]. 刘海峰.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
[2]   论“科举学”的广博性——以福建科举为例 [J].
刘海峰 .
东南学术, 2001, (02) :112-116
[3]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 [J].
郑若玲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4) :90-95
[4]   科举学:理论、体系与方法 [J].
田建荣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2) :70-74
[5]   “科举学”的世纪回顾 [J].
刘海峰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3) :15-23+125
[6]   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J].
过常职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1) :23-26
[7]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科举制的现代政治学诠释 [J].
房宁 .
战略与管理, 1996, (06) :66-69
[8]   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J].
余保中 .
社会学研究, 1993, (06) :80-83
[9]   论科举制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及其演变之影响 [J].
孙立平 .
学习与探索, 1992, (04) :130-138+121
[10]  
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杨学为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