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上盘原油成因与成藏特征

被引:12
作者
陈世加 [1 ,2 ]
路俊刚 [1 ,2 ]
马达德 [3 ]
汪立群 [3 ]
赵明君 [3 ]
薛建勤 [3 ]
张纪智 [1 ]
刘超威 [1 ]
张静 [1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昆北断阶带; 原油成因; 生物标志化合物; 成藏期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昆北断阶带上盘渐新统下部(E31)、古新统-始新统(E1+2)和基岩勘探均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亿吨级整装油田。该区沥青与原油并存,分布复杂,不同井区原油富集程度不同,中间切4井区勘探效果较差。通过原油、沥青与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明确指出昆北原油和沥青成因不同,原油为扎哈泉凹陷渐新统上部(E32)源岩成熟阶段产物,沥青来自渐新统下部(E31)源岩,属于低演化阶段并遭破坏稠化的产物。通过原油性质、储层显微荧光、储层包裹体分析,结合源岩和构造演化特征,确定昆北地区存在2期成藏,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新世(N1)早期和上新世(N2)晚期以后,目前储层中的油主要是第2期原油。第1期油主要沿基岩和上覆沉积岩层之间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成藏,因切6和切12井区古构造位置较高,成藏规模较大,受破坏形成的沥青规模也较大;第2期油先沿昆北断裂运移到上盘,然后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后再沿主要次级断裂运移到目前圈闭中成藏,主要次级断裂对油的运移成藏起重要控制作用。远离切16井东断层、E1+2储层与切163井区不连通是导致目前切4井区勘探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915 / 92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昆北油田切12区E3~1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J].
林伶 ;
牟中海 ;
马达德 ;
寇福德 ;
景海权 .
特种油气藏, 2011, 18 (04) :26-29+136
[2]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 [J].
梁宇 ;
任战利 ;
王彦龙 ;
史政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2) :182-191
[3]   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储层特征分析 [J].
李建明 ;
史玲玲 ;
汪立群 ;
吴光大 .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02) :20-23
[4]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初步评价 [J].
陈国民 ;
夏敏全 ;
万云 ;
张培平 ;
袁建新 ;
巩庆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 (01) :89-96
[5]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J].
付玲 ;
张子亚 ;
付锁堂 ;
宫清顺 ;
黄革萍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7 (05) :494-500
[6]   陆梁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的地球化学识别 [J].
刘卉 ;
陈世加 ;
路俊刚 ;
吴烨 .
断块油气田, 2010, 17 (05) :529-532
[7]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圈闭特征 [J].
陈国民 ;
万云 ;
张培平 ;
夏敏全 ;
张道伟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04) :39-43+197
[8]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 [J].
付锁堂 .
沉积学报, 2010, 28 (02) :373-379
[9]   沥青对储集层物性及油气富集的影响 [J].
陈世加 ;
范小军 ;
路俊刚 ;
王绪龙 ;
费安国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1) :70-76
[10]   柴西地区含油气系统动态演化研究 [J].
刘海涛 ;
马立祥 ;
王兆云 ;
孙德强 .
石油学报, 2008, (01)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