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上盘原油成因与成藏特征
被引:12
作者:
陈世加
[1
,2
]
路俊刚
[1
,2
]
马达德
[3
]
汪立群
[3
]
赵明君
[3
]
薛建勤
[3
]
张纪智
[1
]
刘超威
[1
]
张静
[1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昆北断阶带;
原油成因;
生物标志化合物;
成藏期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昆北断阶带上盘渐新统下部(E31)、古新统-始新统(E1+2)和基岩勘探均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亿吨级整装油田。该区沥青与原油并存,分布复杂,不同井区原油富集程度不同,中间切4井区勘探效果较差。通过原油、沥青与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明确指出昆北原油和沥青成因不同,原油为扎哈泉凹陷渐新统上部(E32)源岩成熟阶段产物,沥青来自渐新统下部(E31)源岩,属于低演化阶段并遭破坏稠化的产物。通过原油性质、储层显微荧光、储层包裹体分析,结合源岩和构造演化特征,确定昆北地区存在2期成藏,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新世(N1)早期和上新世(N2)晚期以后,目前储层中的油主要是第2期原油。第1期油主要沿基岩和上覆沉积岩层之间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成藏,因切6和切12井区古构造位置较高,成藏规模较大,受破坏形成的沥青规模也较大;第2期油先沿昆北断裂运移到上盘,然后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后再沿主要次级断裂运移到目前圈闭中成藏,主要次级断裂对油的运移成藏起重要控制作用。远离切16井东断层、E1+2储层与切163井区不连通是导致目前切4井区勘探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915 / 924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