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亚高山川滇高山栎林的降雨再分配

被引:47
作者
何常清 [1 ]
薛建辉 [1 ]
吴永波 [1 ]
张雷燕 [2 ]
刘冲 [1 ]
刘兴良 [3 ]
机构
[1]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3]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林; 降雨再分配; 茎流; 林冠截留;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8.0358
中图分类号
S715.2 [林冠截流和树干水流];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基于2007年6—9月岷江上游地区的气象数据,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该区川滇高山栎林的降雨再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外总降雨量486.7mm,林内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2.6%、0.9%和16.5%;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n=49),穿透雨率和树干茎流率与降雨量的关系可用非线性曲线表示;当林外降雨量>3.2mm时开始出现树干茎流,且树干茎流量(L)与树干基面积(cm2)呈明显的指数关系(R2=0.623).林冠截留率随降雨量(mm)的增加呈双曲线递减;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降雨时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49),而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49).
引用
收藏
页码:1871 / 187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川西亚高山不同暗针叶林群落类型的冠层降水截留特征 [J].
吕瑜良 ;
刘世荣 ;
孙鹏森 ;
刘兴良 ;
张瑞蒲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1) :2398-2405
[2]   中亚热带红壤区油桐(Vernicia fordii)林冠水文效应特征 [J].
曹云 ;
欧阳志云 ;
黄志刚 ;
郑华 .
生态学报, 2007, (05) :1740-1747
[3]   岷江上游油松与华山松人工混交林对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 [J].
常志勇 ;
包维楷 ;
何丙辉 ;
杨以翠 ;
何其华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6) :37-40
[4]   单株华北落叶松树冠穿透降雨的空间异质性 [J].
时忠杰 ;
王彦辉 ;
熊伟 ;
于澎涛 ;
郭浩 ;
张雷燕 ;
董晓红 .
生态学报, 2006, (09) :2877-2886
[5]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征 [J].
徐小牛 ;
王勤 ;
平田永二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9) :1570-1574
[6]   岷江上游两种生态系统降雨分配的比较 [J].
李振新 ;
欧阳志云 ;
郑华 ;
刘兴良 ;
宿以明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6, (05) :723-731
[7]   华北油松人工林冠层穿透雨空间变异性研究 [J].
战伟庆 ;
张志强 ;
武军 ;
肖金强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03) :26-30+35
[8]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川滇高山栎矮林在海拔梯度上的植物种—面积研究 [J].
何飞 ;
刘兴良 ;
郑少伟 ;
青华永 ;
何大洪 .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31-34
[9]   沙漠人工植被降水截留特征研究 [J].
张志山 ;
张景光 ;
刘立超 ;
王新平 ;
李新荣 .
冰川冻土, 2005, (05) :761-766
[10]   缙云山区影响林冠截留量因素的初步分析 [J].
陈引珍 ;
何凡 ;
张洪江 ;
温熙胜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03) :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