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构成及其生态关联

被引:7
作者
邹江石 [1 ]
李义珍 [2 ]
吕川根 [1 ]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两优培九; 产量构成; 生态因素;
D O I
10.16267/j.cnki.1005-3956.2008.06.003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探明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及其构成,揭示引发产量变异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联性,应用2006和2007年中国南方稻区8个气候生态试验点的生育进程、茎蘖消长、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与同期气象数据,建立了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各构成因素与温光因子的统计关系。两优培九稻谷产量变幅为5~18 t/hm2。以每平方米总粒数引发产量变异的贡献率最高(60.5%),其次为结实率(32.9%)。扩增总粒数主要依赖每平方米穗数与每穗粒数的平衡增加。华南双季早稻生育中期的梅雨寡照对于每穗粒数、开花期持续高温对于结实率、长江中下游麦(油)茬稻生育前期高温对于穗数、乳熟期日照骤减对于结实率都有负面影响。云南河谷地区稻作期的适温、长日、强辐射,促成每平方米425穗、7.2万粒、结实率90%的产量结构,产量高达18.2 t/hm2。结实率累积动态呈左偏不对称的S形曲线。谷粒干物质积累呈Logistic曲线,拐点在花后8~14 d。穗数与本田营养生长期、每穗粒数与生育中期日照时数、结实率与后期日照时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期持续高温、乳熟期障碍型冷害和台风等气象灾害制约结实率的提高。每平方米总粒数是影响两优培九产量的主要因素,发挥其大穗优势、在有效分蘖临界期形成目标穗数的茎蘖数、构建足穗大穗群体,是进一步提高其产量的主攻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再生稻高产栽培特性与相关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D].郑景生.福建农林大学.2004, 04
[2]   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栽培的超高产特性及调控技术 [J].
卓传营 .
福建农业学报, 2006, (02) :89-94
[3]   亚种间杂交稻颖花受精率与温度的相关性及模型分析 [J].
吕川根 ;
邹江石 ;
胡凝 ;
姚克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6) :1026-1032
[4]   两系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适宜种植条件的分析 [J].
吕川根 ;
邹江石 .
杂交水稻, 2004, (02) :48-52
[5]   超高产水稻的分蘖特性观察 [J].
杨惠杰 ;
李义珍 ;
杨高群 .
福建农业学报, 2003, (04) :205-208
[6]   温度对水稻两优培九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J].
霍中洋 ;
顾承华 ;
戴其根 ;
张洪程 ;
杨海生 ;
陶小军 ;
葛鑫 .
扬州大学学报, 2002, (01) :51-54
[7]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籽粒灌浆动态研究 [J].
薛艳凤 ;
陆江锋 ;
吕川根 ;
金军 ;
邹江石 ;
朱庆森 .
江苏农业研究, 2001, (02) :13-19
[8]   两优培九关键期的气象指标与气候适应性分析 [J].
姚克敏 ;
吴春刚 ;
马文静 ;
邹江石 ;
吕川根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 (01) :8-18
[9]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结实率与源、库的关系 [J].
吕川根 ;
宗寿余 ;
赵凌 ;
王才林 ;
邹江石 .
江苏农业学报, 2000, (04) :193-196
[10]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的超高产特性与栽培研究Ⅱ.超高产的植株性状 [J].
李义珍 ;
杨高群 ;
彭桂峰 ;
林文 .
杂交水稻, 2000, (03)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