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伦理价值观的分歧与重构

被引:3
作者
曹顺仙
机构
[1]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水伦理; 价值观; 层创进化; 二重性; 以人为本;
D O I
10.16397/j.cnki.1671-1165.2015.01.008
中图分类号
B82-058 [道德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代中国水伦理价值观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从价值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观的分歧与对立。双方相互驳诘、各执一端,彼此之间的交锋和对立多于交融与认同,这一方面使人们对水伦理学的身份感到困惑,并对水伦理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又无法在实践层面回应中国水问题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整合水伦理价值观就成为水伦理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然而,在整合价值观研究中,中国学者提出并论证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整合价值论,即"像河流那样思考"的进化价值论、人河互为尺度的水伦理价值观以及"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这三种价值论都试图融合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水伦理价值观,但由于它们既没有在理论上真正厘清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各执一端的认识论根源,又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于是,在整合中又形成了新的价值论分歧。这种新的价值分歧使水伦理学的合法性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我们以为,消解水伦理学的合法性质疑,并使水伦理学摆脱价值论困境的路径是:重构并培育"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包含三个理论基点:唯物辩证的本体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价值论以及"像水一样思考"的方法论。它通过提出并坚持本体论与价值论、整体论与层创进化论、永续发展与有限发展、以人为本与人水和谐的辩证统一,追求人为本即以自然为本、自然为本即是人为本的合规律合目的的境界,进而消解了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价值对立,并成为当代水伦理学的合法性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The Wealth of Nature. Donald Worst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3
[2]   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以“河流生命”为例 [J].
叶平 .
哲学研究, 2009, (12) :93-97+122
[3]   “以人为本”刍议 [J].
林德宏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5) :5-9
[4]   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论困境及其症结 [J].
孙道进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 (01) :19-22+77
[5]   论自然的主体性与自然的价值 [J].
卢风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4) :99-10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德]马克思(K·Marx)[德]恩格斯(F·Engeis) 著, 1956
[7]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李秀林等 主编, 1995
[8]  
环境伦理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Rolston)著, 2000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2000
[10]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M]. 人民出版社 , 任平 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