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现状与争议——兼记首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

被引:15
作者
赵井东 [1 ]
王杰 [2 ]
殷秀峰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冰川地貌;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 青藏高原; 中国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6 [冰川];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最积极的外营力之一,对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中冰川进退留下的丰富且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的研究,不仅能重建古冰川时空演化的规律,在构造活跃的山区还可为山体抬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2012年8月,中国从事冰川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的学者相聚兰州,总结了以技术定年为主要特征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新阶段取得的成绩与突破,并探讨了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会代表认为,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发展,现阶段及今后应着重加强与开展如下几个方面工作:1)精确年代学框架的建立是现阶段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重点;2)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最老冰碛的追溯及其年代测定是回答我国第四纪冰川开始发育的关键,也是理解青藏高原构造抬升与冰期气候耦合的内在要求;3)我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澄清,科普工作亟待加强.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2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 [1] Quaternary glacier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e change and tectonic uplift in the Helan Mountain[J]. ZHANG Wei 1, HE MingYue 1 , LI YongHua 1 , CUI ZhiJiu 2 , WANG ZhiLin 1 & YU Yang 1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7,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34)
  • [2] 喜马拉雅山佩枯岗日冰川地貌的年代学、平衡线高度和气候研究
    刘耕年
    陈艺鑫
    张梅
    李川川
    孔屏
    Harbor J
    Caffee MW
    [J]. 冰川冻土, 2011, 33 (05) : 959 - 970
  • [3] 中国第四纪冰期历史、特征及成因探讨
    崔之久
    陈艺鑫
    张威
    周尚哲
    周力平
    张梅
    李川川
    [J].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5) : 749 - 764
  • [4] 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MIS对比研究的新进展
    赵井东
    施雅风
    王杰
    [J]. 地理学报, 2011, 66 (07) : 867 - 884
  • [5] 昆仑山垭口地区“望昆冰期”冰碛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
    陈艺鑫
    李英奎
    张梅
    张敬春
    刘耕年
    [J]. 冰川冻土, 2011, 33 (01) : 101 - 109
  • [6] 横断山地区末次冰期冰碛物石英光释光测年的适应性
    欧先交
    曾兰华
    隆浩
    许刘兵
    周尚哲
    赖忠平
    [J]. 冰川冻土, 2011, (01) : 110 - 117
  • [8] 宇宙成因核素技术在第四纪冰川测年研究中的评述及展望
    王杰
    周尚哲
    [J]. 冰川冻土, 2009, (03) : 501 - 509
  • [9] Cosmogenic 10Be dating of Guxiang and Baiyu Glaciations[J]. PATRICK M. Colgan,DAVID M. Mickelso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10)
  • [10] In situ cosmogenic 10Be dating of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s in the southern Shaluli Mountain o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Raisbeck Grand
    Yiou Francios
    [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6, (12) : 1291 - 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