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00m放射性产热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6
作者
曾令森
刘福来
张泽明
杨经绥
许志琴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产热元素; 产热率;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地球内部放射性产热元素U、Th及K(HPE)含量如何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固体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限定地壳的热和流变学结构、地球化学、岩石和构造模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对HPE深部分布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大型花岗岩岩基的研究及对地表热流值和产热率之间关系的模拟,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HPE随深度的分布缺乏认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实施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届时将提供超过5km的岩心,为确定苏鲁超高压带的HPE结构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对CCSD的100~2000m岩心的732块样品详细的放射性产热元素含量的测试及现今产热率计算的初步结果表明:(1)花岗质片麻岩具有最高的产热率,平均为1665×10-11W/kg;(2)副片麻岩(变沉积岩)具有中等的产热率,为994×10-11W/kg;(3)金红石榴辉岩及石榴石橄榄岩具有最低的产热率,为17×10-11~20×10-11W/kg;(4)放射性产热元素的浓度及相应的产热率随岩性的变化而变化,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征。产热率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表明CCSD主孔中的HPE三明治结构。该结构可能代表着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典型HPE结构,比大型花岗岩岩基的HPE结构更复杂,与传统的HPE指数衰减分布模式不吻合。CCSD主孔中所揭示的三明治式HPE结构是大陆被动陆缘中的基性及超基性岩、沉积岩及花岗岩在深
引用
收藏
页码:230 / 23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200米构造柱及变形构造初步解析
    许志琴
    张泽明
    刘福来
    杨经绥
    唐哲民
    陈世忠
    柴耀楚
    李天福
    陈方远
    [J]. 岩石学报, 2004, (01) : 53 - 72
  • [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及周边地区花岗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超高压变质作用标志的识别
    刘福来
    许志琴
    杨经绥
    张泽明
    薛怀民
    李天福
    [J]. 岩石学报, 2004, (01) : 9 - 26
  • [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岩石热导率及其各向异性:对研究俯冲带热结构的启示
    欧新功
    金振民
    王璐
    徐海军
    金淑燕
    [J]. 岩石学报, 2004, (01) : 109 - 118
  • [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50m)榴辉岩岩石化学研究
    张泽明
    许志琴
    刘福来
    游振东
    沈昆
    杨经绥
    李天福
    陈世忠
    [J]. 岩石学报, 2004, (01) : 27 - 42
  • [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靶区深部温度预测
    汪集旸
    胡圣标
    程本合
    李铁军
    杨文采
    程振炎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6) : 774 - 782
  • [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地热测量
    汪集旸
    胡圣标
    杨文采
    程本合
    程振炎
    李铁军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1, (10) : 847 -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