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6
作者
刘红江
郭智
郑建初
陈留根
张岳芳
周炜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不同栽培技术; 稻田; CH4; N2O; 增温潜势;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5.06.017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X712 [农副业];
学科分类号
0901 ; 082803 ;
摘要
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苏101为供试材料,设置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3个处理组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下水稻生长季田间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及其温室效应,以期为稻麦两熟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技术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通量总体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H4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79.1%84.5%,而N2O主要在水稻生育中期搁田的时候排放量较大;(2)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有显著影响,CH4季节排放总量表现为超高产生产技术(423.68 kg·hm-2)>减肥生产技术(407.51 kg·hm-2)>常规生产技术(195.96 kg·hm-2),N2O季节排放总量表现为常规生产技术(3.88 kg·hm-2)>超高产生产技术(2.96 kg·hm-2)>减肥生产技术(2.72 kg·hm-2);(3)超高产生产技术稻季排放CH4和N2O产生的增温潜势最高(CO2 11 473.6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常规生产技术(CO2 6 055.7 kg·hm-2)增加89%,比减肥生产技术(CO2 10 998.4 kg·hm-2)增加4.3%;(4)超高产生产技术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的温室效应,但是其单位产量的全球增温潜势低于同样实施秸秆还田的减肥生产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1022 / 10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双季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J].
商庆银 ;
杨秀霞 ;
成臣 ;
罗亢 ;
黄山 ;
石庆华 ;
潘晓华 ;
曾勇军 .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 (02) :181-190
[2]   生物质炭输入减少稻田痕量温室气体排放 [J].
李松 ;
李海丽 ;
方晓波 ;
史惠祥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21) :234-240
[3]   太湖地区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稻季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 [J].
张岳芳 ;
周炜 ;
陈留根 ;
王子臣 ;
朱普平 ;
盛婧 ;
郑建初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 (03) :290-296
[4]   稻麦两熟制农田稻季温室气体甲烷及养分减排研究 [J].
郑建初 ;
陈留根 ;
张岳芳 ;
郭智 ;
肖敏 ;
刘红江 ;
王子臣 .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28 (05) :1031-1036
[5]   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J].
李成芳 ;
寇志奎 ;
张枝盛 ;
曹凑贵 ;
吴海亚 ;
梅金安 ;
翟中兵 ;
张丛德 ;
魏坦雄 ;
刘诗晴 ;
夏起昕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11) :2362-2367
[6]   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CH4与N2O排放的影响 [J].
白小琳 ;
张海林 ;
陈阜 ;
孙国峰 ;
胡清 ;
李永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1) :282-289
[7]   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J].
张岳芳 ;
郑建初 ;
陈留根 ;
王子臣 ;
朱普平 ;
盛婧 ;
王亚雷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6) :2334-2338
[8]  
免耕施肥对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J]. 代光照,李成芳,曹凑贵,展茗,通乐嘎,梅少华,翟中兵,范端阳.应用生态学报. 2009(09)
[9]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湖南红壤晚稻田CH的排放 [J].
刘金剑 ;
吴萍萍 ;
谢小立 ;
傅心赣 ;
沈其荣 ;
郭世伟 .
生态学报, 2008, (06) :2878-2886
[10]   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期CH4和N2O排放季节变化的影响 [J].
李香兰 ;
马静 ;
徐华 ;
曹金留 ;
蔡祖聪 ;
八木一行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53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