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否设置见危不救罪——旁观者效应的考察

被引:6
作者
王丽娟
机构
[1] 厦门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见危不救; 旁观者效应; 犯罪化;
D O I
10.15880/j.cnki.zsjj.2011.13.050
中图分类号
D924.11 [犯罪];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5 ;
摘要
本文基于诸多法学家要求将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现象,提出应从不同的维度——犯罪学的角度研究见危不救行为。在总结了关于见危不救行为应否犯罪化的观点之后,引入社会心理学的旁观者效应这一理论,解释一部分的见危不救行为之发生机制。最后,认为不应设置见危不救罪,并提出了一些预防见危不救行为频繁发生的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27
页数:1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见危不救罪立法研究.[D].董锦峰.郑州大学.2006, 12
[2]  
道德责任刑事化的置疑.[D].姜鲁宁.华东政法学院.2005, 03
[3]  
西方犯罪学.[M].吴宗宪著;.法律出版社.1999,
[4]  
德语国家的犯罪学研究.[M].徐久生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5]  
犯罪学.[M].(德)施奈德(Schneider;H.J.)著;吴鑫涛;马君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6]   见危不救罪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J].
潘新光 .
法制与社会, 2010, (15) :262-263
[7]   博弈论视点下的旁观者效应解读及其破解策略 [J].
冯浩文 .
中外企业家, 2009, (22) :9-10
[8]   关于设定见危不救罪的可行性问题研究 [J].
潘庸鲁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2) :66-70
[9]   涂尔干犯罪学思想探析 [J].
骆群 .
社会科学论坛, 2006, (03) :26-31
[10]   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 [J].
王牧 .
中国法学, 2004, (01) :13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