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 条
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研究——基于乡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的空间效应
被引:22
作者:
方方
[1
]
何仁伟
[2
,3
]
李立娜
[3
]
机构:
[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
[3] 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乡村非农就业;
农民增收;
空间效应;
地域模式;
乡村振兴;
京津冀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7 [地方农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探讨乡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农业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对有序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京津近郊区(I)、冀东北地区(II)、冀中平原区(III)、冀西太行山区(IV)、坝上地区(V)五类地域类型,采用2000—2016年京津冀县域面板数据,应用空间回归模型测算了京津冀地区乡村非农就业对农民增收的空间效应,提炼了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及五类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0—2016年,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86元增至11920元,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由38.9%增至57.5%,五类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排序依次为:I>III>II>IV>V,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序依次为:I>II>III>IV>V;(2)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每提高1个单位,农民收入增长9.215个单位,I、II、III、V区就业非农化对农民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29.986、-23.605、-10.388、9.951,IV区两者之间关系不显著;(3)依据不同地域类型乡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的特征、机理与未来发展趋势,提炼了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的四种地域模式,即就业平稳型+农工商主导、兼业型+现代农业主导、就业输出型+复合型特色农业主导、就业输出型+生态农旅主导。
引用
收藏
页码:699 / 712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