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成因模式分析

被引:25
作者
刘传正 [1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
[2]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关键词
文家沟泥石流; 渗流作用; 溃决滑塌; 造沟作用模式; 溯源侵蚀; 扩沟作用模式;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2.04.005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文家沟2008~2010年期间8次泥石流事件是在地震滑坡堆积体上因持续强降雨渗透变形溃决和后续侵蚀产生的,不同于一般的沟谷型和坡面型泥石流。文家沟滑坡堆积体上新生的泥石流沟共冲出松散固体物质总体积约180×104m3,2010年的"8.13"泥石流事件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冲出的松散固体物质体积约在115×104m3。文家沟泥石流的成因模式是,强降雨过程在滑坡堆积体上先期出现"渗流管涌、暂态壅水、溃决滑塌"的造沟作用模式,后期出现"溯源侵蚀、冲刷刨蚀、侧蚀坍塌、混合奔流(搅拌机)"的扩沟作用模式。2008年的"6.21"和2010年的"7.31"泥石流事件主要起因于前者,其他事件主要起因于后者。松散堆积体因排泄持续降雨入渗的能力不足而造成地下水滞留和水位升高是导致斜坡体稳定性降低的内在原因。当地下水壅高水位面达到水平时,堆积体内渗透动水压力达到最大,堆积斜坡的稳定性最低,成为堆积体表层发生滑塌溃决的临界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709 / 71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滑坡与斜坡稳定性一般条分法分析中渗流作用的简化计算
    方玉树
    [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1, 22 (03) : 125 - 128
  • [2] 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成灾机理与特征
    倪化勇
    郑万模
    唐业旗
    徐如阁
    王德伟
    陈绪钰
    宋志
    [J]. 工程地质学报, 2011, 19 (02) : 262 - 270
  • [3] 甘肃舟曲2010年8月8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刘传正
    苗天宝
    陈红旗
    董抗甲
    黎志恒
    李海军
    [J]. 地质通报, 2011, 30 (01) : 141 - 150
  • [4]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调查研究
    余斌
    马煜
    吴雨夫
    [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6) : 827 - 836
  • [5] 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
    许冲
    戴福初
    徐锡伟
    [J]. 地质论评, 2010, 56 (06) : 860 - 874
  • [6] 汶川地震触发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分析
    王涛
    石菊松
    吴树仁
    张永双
    李滨
    辛鹏
    孙萍
    [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5) : 631 - 644
  • [7]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
    许强
    [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5) : 596 - 608
  • [8] 汶川地震诱发文家沟巨型滑坡-碎屑流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初步分析
    黄河清
    赵其华
    [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2) : 168 -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