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35
作者
张顒
杨武云
胡晓蓉
余毅
邹裕春
李青茂
机构
[1] 四川省农科院
[2] 四川省农科院 四川成都 
[3] 四川农业大学
[4] 四川雅安 
[5] 四川成都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人工合成种; 农艺性状;
D O I
10.16213/j.cnki.scjas.2004.02.002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川麦42(99 157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 CD768(Altar84/Aegilopstauschii188)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区域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增产46 50%和16 3%,平均产量达5 86t/hm2,最高产量达7 53t/hm2。川麦42不仅创造了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最高新纪录(6 13t/hm2),连续2年省区试产量超过6t/hm2。该品种对条锈病高抗-免疫,品质达到优质中筋小麦标准,综合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2是一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和品质表现俱佳的突破性穗数穗重并重型品种。
引用
收藏
页码:141 / 14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四川—CIMMYT小麦穿梭育种回顾与展望附视频 [J].
邹裕春 ;
张颙 ;
杨武云 ;
杨恩年 ;
黄钢 .
西南农业学报, 2003, (03) :102-106
[2]   小麦新品种川农16农艺性状分析 [J].
郑有良 ;
兰秀锦 ;
魏育明 ;
周永红 ;
刘登才 ;
杨俊良 ;
颜济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3) :194-197
[3]   硬粒小麦SW AHEN 3抗条锈(条中30、31)性状的遗传分析 [J].
杨武云 ;
余毅 ;
胡晓蓉 ;
杨家秀 ;
颜济 ;
杨俊良 .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01) :18-20
[4]   节节麦抗白粉病基因直接转移及遗传表达 [J].
杨武云 ;
余毅 ;
胡晓蓉 ;
伍碧华 ;
颜济 ;
杨俊良 ;
郑有良 .
西南农业学报, 2000, (04) :15-20
[5]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Decoy1/Aegilops tauschii 510抗条锈性状(条中30,条中31)的遗传分析 [J].
杨武云 ;
颜济 ;
杨俊良 ;
郑有良 ;
余毅 ;
胡晓蓉 ;
杨家秀 .
西南农业学报, 1999, (02) :39-42
[6]   五十年四川小麦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J].
颜济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1) :112-117
[7]   中国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31号的研究 [J].
王凤乐 ;
吴立人 ;
徐世昌 ;
金社林 ;
贾秋珍 ;
袁文焕 ;
杨家秀 .
植物保护学报, 1996, (01) :39-44
[8]   中国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变异研究 [J].
王凤乐,吴立人,万安民 .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01) :8-14
[9]  
应用STS-PCR标记研究四川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A]. 张志清,郑有良,魏育明,吴卫,周永红,刘登才,兰秀锦,颜泽洪.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 2001
[10]  
1950年以来四川盆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A]. 刘仲齐,饶世达,蒲宗君,余东梅,杨武云.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