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中游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水足迹分析

被引:7
作者
张丽琼
赵雪雁
郭芳
李文美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农户; 非农化水平; 生计多样化指数; 水足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 TV213 [水资源开发];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摘要
水资源紧缺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当前急需探寻影响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因素,建立低水消费模式。生计方式作为影响家庭水资源消费的关键要素已得到关注。本文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利用水足迹估算模型,核算黑河流域中游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水足迹,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生计方式对水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黑河中游农户的人均水足迹为145.87 m3,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户的人均水足迹下降,其中,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的人均水足迹分别为151.61 m3、148.08 m3和137.91 m3;②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黑河中游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人均粮食消费占用水足迹比例依次降低,农户人均果蔬、清洁消费占用水足迹比例依次增高,兼业户的人均畜产品消费占用水足迹比例高于非农户和纯农户;③提高非农化水平和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可以减少水足迹,扩大家庭规模和农户人均纯收入会增加农户的水足迹,但水足迹的增加速度低于家庭规模和人均纯收入自身的增加速度。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对黑河中游地区农村建立低水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356 / 36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影响——以甘南高原为例 [J].
赵雪雁 .
地理科学, 2013, 33 (05) :545-552
[2]   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分析 [J].
苏时鹏 ;
黄森慰 ;
孙小霞 ;
林文雄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06) :803-809
[3]   生态补偿对牧民社会观念的影响——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 [J].
侯成成 ;
赵雪雁 ;
赵敏丽 ;
江进德 ;
张丽 ;
李建豹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05) :650-655
[4]   农户生计方式对农村生态的影响及其协调策略——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个案 [J].
苏磊 ;
付少平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 (03) :47-54
[5]   农户收入差异对生活用能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江汉平原为例 [J].
杨振 .
生态学报, 2011, 31 (01) :239-246
[6]   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甘肃省环境压力的影响 [J].
陈强强 ;
孙小花 ;
王生林 ;
杨双喜 .
西北人口, 2009, 30 (06) :58-61
[7]   环境影响的差异性以及环境影响与生活质量关系初探——以黑河流域为例 [J].
武翠芳 ;
尚海洋 ;
钟方雷 ;
李玉文 ;
焦文献 .
冰川冻土, 2008, (05) :890-895
[8]   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农牧区生计与耕地利用模式 [J].
张丽萍 ;
张镱锂 ;
阎建忠 ;
吴莹莹 .
地理学报, 2008, (04) :377-385
[9]   黑河中游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异研究 [J].
张勃 ;
张华 ;
张凯 ;
张明军 ;
林清 ;
鲁安新 ;
郭正刚 .
地理研究, 2007, (02) :321-327
[10]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J].
龙爱华 ;
徐中民 ;
王新华 ;
尚海洋 .
生态学报, 2006, (10) :3358-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