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甘肃省环境压力的影响

被引:11
作者
陈强强 [1 ]
孙小花 [2 ]
王生林 [1 ]
杨双喜 [1 ]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环境影响; 生态足迹; 人口和富裕; STIRPAT模型; 甘肃;
D O I
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09.06.001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分析了甘肃省环境可持续性动态变化特征,甘肃省环境可持续性状况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并以1998年为分水岭,之前,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处于环境承载范围之内,此后,出现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且总体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同时,万元GDP生态足迹以较快的速度递减,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且潜力依旧巨大。以1991-2006年甘肃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环境压力的衡量指标,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经济(人均GDP)、社会(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等人文驱动力对环境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数量的增加,富裕程度的增强都将不同程度地加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而产业结构的适当调整能有效减轻环境压力。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甘肃省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朱国锋
    杨小梅
    万国宁
    杨林
    [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 62 - 68
  • [2] 甘肃省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莫琪江
    [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4) : 107 - 112
  • [3] 甘肃省生态足迹动态测度与分析
    陶明娟
    [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4) : 65 - 68
  • [4]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龙爱华
    徐中民
    王新华
    尚海洋
    [J]. 生态学报, 2006, (10) : 3358 - 3365
  • [5] 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
    岳东霞
    李自珍
    惠苍
    [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03) : 454 - 463
  • [6] 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
    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陈东景
    [J]. 地理学报, 2001, (05) : 598 - 609
  • [7]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
    杨开忠
    杨咏
    陈洁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6) : 630 - 636
  • [8]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J]. 地理学报, 2000, (05) : 607 - 616
  • [9]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ts societal implications[J] . Paul E. Waggoner.Technology in Society . 2004 (2)
  • [10] STIRPAT, 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 . Richard York,Eugene A Rosa,Thomas Dietz.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