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区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25
作者
吴中伟 [1 ,2 ]
樊高琼 [1 ]
王秀芳 [1 ]
郑亭 [1 ]
陈溢 [1 ]
李金刚 [1 ]
郭翔 [3 ]
机构
[1] 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
[2] 临邑县农业局
[3] 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
关键词
带状种植小麦; 施氮量; 施氮方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残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残留问题,筛选适合于该地区带状种植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试验材料为四川主推品种川麦42,带状种植(即2 m为一带,种5行小麦,行距20 cm,小麦幅宽80 cm,预留行1.2 m),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密度150×104plant/hm2。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N 90(N1)、135(N2)、180(N3)、225(N4)kg/hm24个水平;生育期分配比例为裂区,设基肥一次性施入(R1)、底肥∶苗肥=7∶3(R2)、底肥∶拔节肥=7∶3(R3)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R4)4个水平,并以不施肥(CK)为对照。【结果】1)施用氮肥后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显著提高,开花期植株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叶和茎鞘中氮素残留量以及转运氮的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N 135 kg/hm2时达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施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同时也增加了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2)氮利用效率和植株氮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全氮、NO-3-N及NH+4-N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N 180225 kg/hm2)的条件下,底肥一次施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氮的残留,且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土壤中氮残留也增加,氮肥分次追施和加大分配比例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氮素残留;3)在四川丘陵旱地套作条件下,施氮量和籽粒产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方程来拟合,平均每生产100 kg籽粒需N 3.6 kg;施氮量为180 kg/hm2、分配比例为底肥∶拔节肥=7∶3时籽粒产量最高,可达4800 kg/hm2(第二年4706 kg/hm2),较CK增产27.6%(第二年增产25.6%)。【结论】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氮吸收利用特性以及土壤中残留氮量,在保证获得较高小麦产量(4650 kg/hm2以上)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氮肥用量,采取氮肥后移及分次施用的方式。本试验条件下带状种植小麦推荐的氮肥用量为N 135 180 kg/hm2,分配比例为底肥∶拔节肥=7∶3。
引用
收藏
页码:1338 / 134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施氮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J].
李廷亮 ;
谢英荷 ;
洪坚平 ;
冯倩 ;
孙丞鸿 ;
王志伟 .
作物学报, 2013, 39 (04) :704-711
[2]   追氮和垄膜沟播种植对晋南旱地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J].
李廷亮 ;
谢英荷 ;
洪坚平 ;
刘丽萍 ;
孟会生 ;
邓树元 ;
单杰 ;
孙丞鸿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6) :1300-1308
[3]   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吕鹏 ;
张吉旺 ;
刘伟 ;
杨今胜 ;
苏凯 ;
刘鹏 ;
董树亭 ;
李登海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4) :852-860
[4]   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氮流失特征 [J].
罗艺 ;
吴福忠 ;
杨万勤 ;
王旭熙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11) :2221-2228
[5]   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 [J].
杨文钰 .
四川农业科技, 2010, (10) :18-19
[6]   西南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组装与示范效果 [J].
汤永禄 ;
李朝苏 ;
余秀芳 ;
莫太相 ;
舒泽刚 .
耕作与栽培, 2010, (04) :60-61
[7]   氮肥运筹对稻茬冬小麦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J].
石祖梁 ;
李丹丹 ;
荆奇 ;
姜东 ;
曹卫星 ;
戴廷波 ;
李建辉 ;
李向楠 ;
陈琳 ;
杜红 ;
赫英俊 .
生态学报, 2010, 30 (09) :2434-2442
[8]   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魏凤珍 ;
李金才 ;
王成雨 ;
屈会娟 .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 (01) :123-128
[9]   不同带宽对套作小麦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 [J].
樊高琼 ;
杨文钰 ;
任万军 ;
郑亭 ;
雍太文 ;
王小春 ;
陈明祥 ;
白文进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 (02) :133-136
[10]   四川丘陵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及其驱动能力 [J].
王明杰 ;
方一平 .
山地学报, 2008, (06) :707-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