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造山带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27
作者
肖骑彬 [1 ]
赵国泽 [1 ]
王继军 [1 ]
詹艳 [1 ]
陈小斌 [1 ]
汤吉 [1 ]
蔡军涛 [1 ]
万战生 [1 ]
王立凤 [1 ]
马为 [1 ]
张继红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山东省地震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深部电性结构; 大地电磁测深; 苏鲁造山带及邻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31.325 [];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1 ; 081802 ;
摘要
苏鲁造山带及毗邻华北地块,是中国东部地学研究的热点区域,研究其深部结构可以为讨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以及华北克拉通演化提供重要的证据.对横切苏鲁造山带获得的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了解释,剖面沿SE129°,西起华北地块,跨郯庐断裂带、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苏鲁高压变质带,止于扬子地块.大地电磁反演解释采用了二维非线性共扼梯度法,用TE和TM联合模式得到了关于测区地下150km以上的电性剖面.该电性剖面在横向上,沿剖面自西而东,划分出了7个电性分区,电性边界带与郯庐断裂带、海州-泗阳断裂以及嘉山-响水断裂等重要的边界断裂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纵向上,划分出6个电性构造单元.发现了在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内存在着(壳内的)高导区,而苏鲁造山带下部没有发现高导区,这一点与大别造山带存在较大的差异.发现了在50~90km之间层位,存在较连续的相对低阻带,推测为上地幔顶部的软弱带,在该低阻带下部分别对应华北地块上地幔浅部相对高阻区、苏鲁造山带上地幔浅部相对低阻区以及扬子地块上地幔浅部相对高阻区.从整个二维电性结构模型来看,在苏鲁造山带及邻区上地幔浅部不存在异常低的电阻率,这表明现今已不存在与岩石圈减薄有关的热软流圈物质.
引用
收藏
页码:1258 / 126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华北东部上地幔破裂带 [J].
杨文采 ;
张学民 ;
于常青 .
地质学报, 2007, (10) :1305-1313
[2]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初步研究 [J].
肖骑彬 ;
赵国泽 ;
詹艳 ;
陈小斌 ;
汤吉 ;
王继军 ;
邓前辉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3) :812-822
[3]   藏北高原地壳及上地幔导电性结构——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 [J].
魏文博 ;
金胜 ;
叶高峰 ;
邓明 ;
谭捍东 ;
Martyn Unsworth ;
Alan GJones ;
John Booker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4) :1215-1225
[4]   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记录 [J].
许志琴 ;
刘福来 ;
戚学祥 ;
张泽明 ;
杨经绥 ;
曾令森 ;
梁凤华 .
岩石学报, 2006, (07) :1745-1760
[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的地震波速模型 [J].
杨文采 ;
杨午阳 ;
程振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2) :477-489
[6]   华北东部橄榄岩与岩石圈减薄中的地幔伸展和侵蚀置换作用 [J].
郑建平 ;
路凤香 ;
W L GRIFFIN ;
余淳梅 ;
张瑞生 ;
袁晓萍 ;
吴秀玲 .
地学前缘, 2006, (02) :76-85
[7]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转型与减薄研究若干问题 [J].
周新华 .
地学前缘, 2006, (02) :50-64
[8]   中生代华北岩石圈地幔高度化学不均一性与大陆岩石圈转型 [J].
周新华 ;
张宏福 .
地球科学, 2006, (01) :8-13
[9]   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中的下地壳过程:岩浆底侵、置换与拆沉作用 [J].
翟明国 ;
樊祺诚 ;
张宏福 ;
隋建立 .
岩石学报, 2005, (06) :1509-1526
[10]   大陆板片多重性俯冲与折返的动力学模式——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折返年龄限定 [J].
许志琴 ;
曾令森 ;
梁凤华 ;
戚学祥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5, (05) :35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