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被引:14
作者
陈孝平
张志伟
张必翔
何松青
张万广
江斌
乔森
潘华锋
史光军
曹斌
黄志勇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 武汉
[3] 武汉
关键词
癌,肝细胞; 门静脉; 增殖细胞核抗原; 胞间粘附分子1; 癌基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5.7 [肝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病人门静脉癌栓 (PVTT)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PVTT形成的生物学行为与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5年至 2 0 0 2年间的 2 6 0例HCC伴PVTT病人 ,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 :①肿瘤切除并门静脉取栓组 (S1 =6 2 ) ;②门静脉取栓组 (S2 =5 4 ) ;③介入治疗组 (N1 =4 8) ;④保守治疗组 (N2 =96 )。比较各组间不同的疗效。实验研究对 1 2 3例HCC病人手术切除标本分为 3组 :无PVTT肝癌组 (B)、伴有PVTT的原发癌组 (A1 )及门静脉癌栓组 (A2 )。分析多种基因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PVTT形成中的意义。结果 S1 组中位生存期为 1 7.2个月 ,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7.7%、4 0 .3%和 2 0 .9% ;S2 组中位生存期为 1 2 .6个月 ,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2 2 .2 %和 7.4 %。N1 组中位生存期为 4 .8个月 ,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2 0 .8%、6 .2 %和0 ;N2 组中位生存期为 1 .5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2 %、0、0。各组生存率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VEGFmRNA、蛋白的表达率及MVD计数A1 组、A2 组织组均高于B组 ,表达强度A2 组高于A1 组 (P <0 .0 1 ) ;uPA、uPARmRNA及蛋白阳性表达率A2 组和A1 组均高于B组 ,表达强度A2组高于A1 组 (P <0 .0 1 )。E CD蛋白表达
引用
收藏
页码:343 / 34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附视频 [J].
周信达 .
腹部外科, 2003, (01) :6-7
[2]   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微血管形成和细胞增殖的关系 [J].
孟春城 ;
陈孝平 ;
刘安重 .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 (05)
[3]   VEGF、uPA、ICAM-1和PCNA蛋白质表达与肝癌转移复发的关系 [J].
孟春城 ;
陈孝平 .
中华外科杂志, 2002, (09) :36-38
[4]   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J].
孟春城 ;
陈孝平 ;
刘安重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2, (05) :338-341
[5]   门静脉主支癌栓PDGF-mRNA和E-CD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J].
刘安重 ;
陈孝平 ;
孟春城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2, (07) :19-21
[6]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处理 [J].
梅铭惠 ;
陈谦 ;
杨景红 ;
徐静 ;
邓伟 .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0, (04) :231-234
[7]   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取除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J].
黎洪浩 ;
陈积圣 ;
李海刚 ;
吴一冲 .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12) :25-26
[8]   取栓术和栓塞化疗在提高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癌手术疗效中的意义 [J].
郭荣平 ;
陈敏山 ;
林小军 ;
李升平 ;
元云飞 ;
张亚奇 ;
李锦清 ;
李国辉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0, (05) :54-56
[9]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 [J].
樊嘉 ;
吴志全 ;
周俭 ;
邱双健 ;
汤钊猷 ;
余业勤 ;
张博恒 .
中华肿瘤杂志, 2000, (03)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