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 条
黔东北震旦纪陡山沱晚期庙河型生物群的生态特征及埋藏环境初探
被引:27
作者:
王约
何明华
喻美艺
赵元龙
彭进
杨荣军
张振含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队
[3]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古生物及生物成矿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庙河型生物群;
沉积环境;
埋藏环境;
陡山沱晚期;
震旦纪;
贵州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 [普通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县桃映震旦纪陡山沱组上部发现的庙河型生物群,包括宏体藻类、可能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以及其它生物化石等,进一步证实这类宏体生物群在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晚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与鄂西庙河生物群、皖南蓝田植物群对比研究,震旦纪陡山沱晚期宏体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主要为开阔浅海向台缘斜坡相过渡地带。通过对黔东北庙河型生物群的研究,认为陡山沱晚期的宏体生物群为以营固着生活方式为主,生活于透光性较好、具有一定水动力条件和一定含氧量的相对静水贫氧浅海环境;其固着基底为富含水份的未固结的粥性—软质基底。这些宏体生物群多呈半漂浮状竖立于海底,构成初步的“海底草原”,为生物群中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动物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生物死亡后,大部分生物躯体倒伏于沉积物表面,在贫氧和较快沉积速率的沉积环境中,生物遗体被较好保存,并很快被沉积物所埋藏。随着沉积物的增厚,生物遗体被完全封闭,导致生物遗体腐烂和分解过程终止,使其得以很好保存。较快的沉积速率、贫氧和相对平静水体的环境是生物群得以很好保存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327 / 335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