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际碳排放差异与损益偏离现象分析

被引:21
作者
孙慧 [1 ,2 ]
刘媛媛 [1 ,2 ]
机构
[1] 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2]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 差异性; 损益偏离; 资源型产业;
D O I
10.14120/j.cnki.cn11-5057/f.2016.10.008
中图分类号
X196 [环境经济学]; F124.5 [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依据产业发展,将中国划分为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运用公平性测度方法探讨区际碳排放的动态差异,发现碳排放与经济收益之间存在"收益在外,损害留存"损益偏离现象,揭示了损益偏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开发损益偏离系数测算工具,测度了资源型地区碳排放经济收益与生态损害间的偏离程度。结果表明:(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资源型地区人均CO2排放、碳排放强度较高,且远高于非资源型地区,而在同一个研究期内,资源型地区人均GDP较低,此结论揭示了碳排放与经济收益存在区际间偏离现象。(2)形成损益偏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均GDP分布差异的基础上叠加人均CO2排放分布的差异性导致了碳排放引起的损益偏离现象;同时资源型地区内部存在的碳排放差异也导致了碳减排水平滞后,加剧了碳排放引起的损益偏离现象的程度。(3)资源型地区经济收益与生态损害系数比例维持在0.2左右,属于碳排放损益偏离严重程度,为资源型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建议国家在分配碳排放权、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划分碳减排责任等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碳排放区域差异性。最根本的是实现资源型地区产业低碳转型,改善损益偏离现象。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基于合作博弈的碳配额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J].
谢晶晶 ;
窦祥胜 .
管理评论, 2016, 28 (02) :15-24
[2]   碳配额初始分配方式对我国省区宏观经济及行业竞争力的影响 [J].
吴洁 ;
范英 ;
夏炎 ;
刘婧宇 .
管理评论, 2015, 27 (12) :18-26
[3]   基于MRIO模型的中美欧日贸易隐含碳特点对比分析 [J].
庞军 ;
石媛昌 ;
谢希 ;
高笑默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5, 11 (03) :212-219
[4]   2025年、2030年和204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经济影响——基于动态GTAP-E模型 [J].
刘宇 ;
蔡松锋 ;
张其仔 .
管理评论, 2014, 26 (12) :3-9
[5]   中美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研究——基于I-O SDA模型的分析 [J].
邓荣荣 ;
陈鸣 .
管理评论, 2014, 26 (09) :46-57
[6]   资源型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贡献因素分析 [J].
孙慧 ;
刘媛媛 .
开发研究, 2013, (05) :42-45
[7]   新兴油气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J].
傅晶晶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5) :118-123
[8]   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J].
武红 ;
谷树忠 ;
关兴良 ;
鲁莎莎 .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 (03) :381-390
[9]   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 [J].
何有世 ;
王玉龙 .
统计与决策, 2012, (20) :106-108
[10]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J].
王群伟 ;
周鹏 ;
周德群 .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1) :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