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42
作者
李吉均
舒强
周尚哲
赵志军
张建明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3]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 甘肃兰州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4] 江苏南京 
[5] 甘肃兰州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6] 广东广州 
[7] 甘肃兰州 
关键词
冰期; 第四纪冰川; 全球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6 [冰川];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在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撰写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得到以下基本认识:1)确认在中国东部有确切证据的古冰川遗迹仅在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等,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冰川;2)"泥砾"是"混杂堆积"的一种,某些疑似的古冰川地形完全可以用其它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所谓的冰川沉积多数情况下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古泥石流堆积;3)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发生过很大变化.第四纪冰期中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扩展约10°,到达长城一线,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0~12℃.喜冷动物群如猛犸与披毛犀则向南分布得更远,到达长江口一带.海平面下降约140m,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km.由于冬季风加强,气候以干冷为主,不利于冰川发育;4)根据过去几十年的资料,中、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山地发生过3~5次冰期,但不存在统一的大冰盖.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年轻,只是在0 8MaBP之后才抬升到
引用
收藏
页码:235 / 24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晚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及其意义 [J].
宋春晖 ;
高东林 ;
方小敏 ;
崔之久 ;
李吉均 ;
杨胜利 ;
金洪波 ;
Douglas Burbank ;
JosephL.Kirschvink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5, (19) :99-108
[2]   第四纪冰川测年研究新进展 [J].
周尚哲 ;
李吉均 .
冰川冻土, 2003, (06) :660-666
[3]   末次冰期冰川规模与冰川“异时”、“同时”问题的讨论 [J].
崔之久 ;
张威 .
冰川冻土, 2003, (05) :510-516
[4]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更新世冰川沉积物年龄测定 [J].
吴中海 ;
赵希涛 ;
江万 ;
吴珍汉 ;
朱大岗 .
冰川冻土, 2003, (03) :272-274
[5]   西北气候环境转型信号在新疆河川径流变化中的反映 [J].
张国威 ;
吴素芬 ;
王志杰 .
冰川冻土, 2003, (02) :183-187
[6]   20世纪下半叶开都河与博斯腾湖的水文特征 [J].
李宇安 ;
谭芫 ;
姜逢清 ;
王亚俊 ;
胡汝骥 .
冰川冻土, 2003, (02) :215-218
[7]   西北地区近年来内陆湖泊变化反映的气候问题 [J].
郭铌 ;
张杰 ;
梁芸 .
冰川冻土, 2003, (02) :211-214
[8]   新疆近50a来的气温和蒸发变化 [J].
苏宏超 ;
魏文寿 ;
韩萍 .
冰川冻土, 2003, (02) :174-178
[9]   乌鲁木齐河源冰碛物的ESR测年研究 [J].
赵井东 ;
周尚哲 ;
崔建新 ;
焦克勤 ;
业渝光 ;
许刘兵 .
冰川冻土, 2002, (06) :737-743
[10]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J].
施雅风 ;
沈永平 ;
胡汝骥 .
冰川冻土, 2002, (03) :21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