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动态地温测量

被引:35
作者
何丽娟 [1 ]
胡圣标 [1 ]
杨文采 [2 ]
汪集旸 [1 ]
杨树春 [1 ]
袁玉松 [1 ]
程振炎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 地温测量; 地温梯度; 热导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4.2 [地球的内部热];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介绍了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完钻后4次的钻井测温数据,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变化趋势,系统的热导率测试结果及其温压校正.地温测量显示,浅部(100m以上)的4次测量结果有较大的区别,而100m以下测量温度趋于一致.在900~1600m井段,温度略有波动,可能存在地下水活动.到了深部,温度与深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500m,500~2700m,2700~3600m及3600m以下这4个井段范围内,地温梯度随深度降低或增加的趋势交替变化,平均地温梯度24.8±3.4℃/km.198块岩芯样品测试结果表明,热导率变化范围在1.711~3.6 W/(m.K),平均2.716±0.403 W/(m.K).依据实测的温度-深度进行温压校正后,热导率为1.989~3.652 W/(m.K),平均2.808±0.363 W/(m.K).热导率随深度的变化趋势与地温梯度的变化趋势并不能完全相互补偿,表明影响地温梯度的其他因素不容忽视.大陆科学钻探温度测量,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超高压变质带深部地热场及其地球动力学含义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引用
收藏
页码:745 / 75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 [J].
吴耀 ;
金振民 ;
欧新功 ;
徐海军 ;
王璐 .
岩石学报, 2005, (02) :439-450
[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岩石热导率及其各向异性:对研究俯冲带热结构的启示 [J].
欧新功 ;
金振民 ;
王璐 ;
徐海军 ;
金淑燕 .
岩石学报, 2004, (01) :109-118
[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m)地球物理测井 [J].
牛一雄 ;
潘和平 ;
王文先 ;
朱留方 ;
许东辉 .
岩石学报, 2004, (01) :165-178
[4]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J].
许志琴 ;
张泽明 ;
刘福来 ;
杨经绥 ;
李海兵 ;
杨天南 ;
邱海峻 ;
李天福 ;
孟繁聪 ;
陈世忠 ;
唐哲民 ;
陈方远 .
地质学报, 2003, (04) :433-450+593
[5]   江苏东海预先导孔(CCSD-PP2)岩心样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J].
刘顺生 ;
殷秀兰 ;
许志琴 .
地质学报, 2003, (04) :540-543
[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靶区深部温度预测 [J].
汪集旸 ;
胡圣标 ;
程本合 ;
李铁军 ;
杨文采 ;
程振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6) :774-782
[7]  
Heat Flow from Cajon Pass, Fault Strength,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Lachenbruch,A. H.,Sass,J. H.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