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强度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被引:32
作者
刘汉香 [1 ]
许强 [1 ]
范宣梅 [1 ]
徐鸿彪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斜坡; 地震动强度; 正弦波; 天然地震波; 加速度响应峰值; 放大系数;
D O I
10.16285/j.rsm.2012.05.009
中图分类号
TU435 [土动力学与振动地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依托大型振动台试验成果,采用加速度响应峰值PGA及其放大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分别在正弦波和天然地震波作用下坡面各高程点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加速度响应随震动强度增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①在天然波作用下两斜坡模型的水平向和竖直向PGA均随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而放大系数则随震动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②在正弦波作用下两斜坡模型的水平向和竖直向PGA亦随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然而竖直向PGA放大系数随震动强度增大亦有所增大,说明竖直向加速度响应表现出了相对于水平向响应较弱的非线性特征;③在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力作用下加速度响应沿高程表现出的放大效应分别体现在斜坡模型的上段和下段。此外,斜坡模型的加速度响应沿坡面在坡脚、坡中和坡肩等特殊部位出现了多个极值区;④在水平向地震力作用下低频的地震波作用要强于高频地震波,且加速度在上硬、下软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中的响应要强于上软、下硬岩性组合斜坡模型;在竖直向地震力作用下则呈现相反结果。其研究结果对高地震风险山区的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357 / 136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J].
许强 ;
刘汉香 ;
邹威 ;
范宣梅 ;
陈建君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 (12) :2420-2428
[2]   汶川地震灾害特征与建筑物震害原因讨论 [J].
郭婷婷 ;
于贵华 ;
徐锡伟 .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0, 32 (04) :125-133
[3]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应关系研究 [J].
王秀英 ;
聂高众 ;
王登伟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 (01) :82-89
[4]   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 [J].
许强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9, 20 (02) :86-93
[5]   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 [J].
李勇 ;
黄润秋 ;
周荣军 ;
Alexander LDENSMORE ;
Michael AELLIS ;
闫亮 ;
董顺利 ;
Nicholas RICHARDSON ;
张毅 ;
何玉林 ;
陈浩 ;
乔宝成 ;
马博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3-18
[6]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背景及次生斜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 [J].
祁生文 ;
许强 ;
刘春玲 ;
张兵 ;
梁宁 ;
童立强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39-49
[7]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8]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与启示 [J].
李宏男 ;
肖诗云 ;
霍林生 .
建筑结构学报, 2008, (04) :10-19
[9]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及地震动参数影响研究 [J].
徐光兴 ;
姚令侃 ;
李朝红 ;
高召宁 .
岩土工程学报, 2008, (06) :918-923
[10]   强地震动作用下层状岩体破坏的物理模拟研究 [J].
梁庆国 ;
韩文峰 ;
马润勇 ;
谌文武 .
岩土力学, 2005, (08) :1307-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