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被引:678
作者
徐锡伟 [1 ]
闻学泽 [2 ]
叶建青 [3 ]
马保起 [4 ]
陈杰 [1 ]
周荣军 [2 ]
何宏林 [1 ]
田勤俭 [5 ]
何玉林 [2 ]
王志才 [6 ]
孙昭民 [6 ]
冯希杰 [7 ]
于贵华 [1 ]
陈立春 [1 ]
陈桂华 [1 ]
于慎鄂 [4 ]
冉勇康 [1 ]
李细光 [8 ]
李陈侠 [1 ]
安艳芬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
[2] 四川省地震局
[3] 浙江省地震局
[4]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5]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6] 山东省地震局
[7]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
[8] 陕西省地震局
关键词
汶川MS 8.0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三维发震构造模型; 青藏高原;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引用
收藏
页码:597 / 629
页数:33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昆仑山地震(Mw7.8)破裂行为、变形局部化特征及其构造内涵讨论 [J].
徐锡伟 ;
于贵华 ;
马文涛 ;
林传勇 ;
Yann Klinger ;
Paul Tapponni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7) :785-796
[2]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陈桂华 ;
于贵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29-542
[3]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J].
陈国光 ;
计凤桔 ;
周荣军 ;
徐杰 ;
周本刚 ;
黎小刚 ;
叶友青 .
地震地质, 2007, (03) :657-673
[4]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J].
贾秋鹏 ;
贾东 ;
朱艾斓 ;
陈竹新 ;
胡潜伟 ;
罗良 ;
张元元 ;
李一泉 .
地质科学 , 2007, (01) :31-44
[5]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 [J].
李勇 ;
周荣军 ;
A L Densmore ;
M A Ellis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40-51
[6]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J].
马保起 ;
苏刚 ;
侯治华 ;
舒赛兵 .
地震地质, 2005, (02) :234-242
[7]   川西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构造意义 [J].
朱艾斓 ;
徐锡伟 ;
周永胜 ;
尹京苑 ;
甘卫军 ;
陈桂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629-636
[8]  
Late Quaternary sinistral slip rate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it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model[J]. P. Tapponnier,J. Van Der Woerd,F. J. Ryerson,A.S. Meriaux.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5(03)
[9]   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 [J].
张培震 ;
王敏 ;
甘卫军 ;
邓起东 .
地学前缘, 2003, (S1) :81-92
[10]   川滇地区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和活动块体模型研究 [J].
吕江宁 ;
沈正康 ;
王敏 .
地震地质, 2003, (04) :54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