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煤田宿临矿区构造—热演化对煤层气生成的控制

被引:17
作者
武昱东 [1 ]
琚宜文 [1 ]
侯泉林 [1 ]
胡圣标 [2 ]
倪善芹 [1 ]
范俊佳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淮北煤田; 古热流; 热史恢复; 煤层气生成; 构造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镜质组反射率古温标和古热流法恢复了淮北煤田宿临矿区晚古生代以来的热史和构造沉降史,并探讨了与煤层气生成和运移的影响.研究区构造—热演化对煤层气的控制可分为三个阶段:(1)热成因气生成阶段:两淮煤田地壳明显加厚、煤层埋深迅速增加(达3000m),盆地基底热流持续上升并在晚侏罗纪达到峰值(50—81mW.m-2),煤层在强烈变形变质作用中经历了较高的古地温(140—180℃),有利于热成因煤层气生成.(2)气藏破坏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两淮煤田进入伸展减薄阶段,地层遭受大量剥蚀,热流值迅速减小,二叠系含煤地层被抬升至近地表甚至出露,原来生成的热成因煤层气大量逸散.(3)次生生物气补充阶段:古近纪之后,构造活动逐渐减弱,盆地恢复沉降、接受沉积,古热流值减小速度变缓,并趋于稳定,煤层一度处在2—50℃,有利于次生生物气的大量生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134 / 114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 [J].
侯泉林 ;
武昱东 ;
吴福元 ;
翟明国 ;
郭敬辉 ;
李忠 .
地质通报, 2008, (10) :1659-1666
[2]   淮南潘集、张集煤矿次生生物气地球化学特征 [J].
张小军 ;
陶明信 ;
王万春 ;
马锦龙 ;
石亚军 .
天然气工业, 2008, (07) :34-38+133
[3]   淮南煤田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比例及资源意义 [J].
张小军 ;
陶明信 ;
解光新 ;
王彦龙 ;
史宝光 .
沉积学报, 2007, (02) :314-318
[4]   大别山晚中生代剪切带特征及年代学制约 [J].
侯泉林 ;
刘庆 ;
李俊 ;
张宏远 .
地质科学 , 2007, (01) :114-123
[5]   宿南向斜煤层气地质演化史数值模拟研究 [J].
韦重韬 ;
姜波 ;
傅雪海 ;
刘文平 ;
满磊 ;
吴映周 .
石油学报, 2007, (01) :54-57
[6]   Thermodel for Windows系统的模拟及实例研究 [J].
张文 ;
孙占学 ;
李文娟 .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5, (04) :341-346
[7]   淮南煤田次生生物成因与热成因混合型煤层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演化 [J].
张泓 ;
崔永君 ;
陶明信 ;
彭格林 ;
晋香兰 ;
李贵红 .
科学通报, 2005, (S1) :19-26
[8]   沁水盆地地温场特征及其与煤层气分布关系 [J].
孙占学 ;
张文 ;
胡宝群 ;
李文娟 ;
潘天有 .
科学通报, 2005, (S1) :93-98
[9]   镜质体反射率与最高温度及其附近温度变化率的关系——几种镜质体反射率计算模型的比较 [J].
王玮 ;
周祖翼 ;
于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6) :162-170
[10]   川东北地区异常高压形成的地温场背景 [J].
卢庆治 ;
胡圣标 ;
郭彤楼 ;
李忠平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5) :111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