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杂交稻超高产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被引:5
作者
唐海明 [1 ]
于天一 [2 ]
肖小平 [1 ]
逄焕成 [2 ]
汤文光 [1 ]
聂泽民 [3 ]
任天志 [2 ]
汪柯 [1 ]
李玉义 [2 ]
杨光立 [1 ]
机构
[1]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3] 湖南省南县农业局
关键词
双季稻; 品种搭配;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4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双季常规稻搭配(湘早籼45号-湘晚籼12号)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T优705-湘丰优103(M1,早熟早稻-早熟晚稻)、金优974-丰源优272(M2,中熟早稻-中熟晚稻)、金优402-T优6135(M3,迟熟早稻-迟熟晚稻)3种双季杂交稻搭配的早、晚稻生长发育和周年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早、晚稻(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表现为:M3>M2>M1>CK。早稻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各处理水稻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1>M3>M2>CK;灌浆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顺序为M3>M2>M1>CK;晚稻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3>M1>M2>CK。M1和M2处理早、晚稻生育期适宜,均有利于晚稻的安全齐穗,双季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6 189.3、15 494.7kg/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5.01%、19.65%。由此可见,早、晚稻选择生育期适中的高产早、中熟品种搭配的栽培模式有利于保证双季水稻周年高产。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J].
刘敏 ;
刘安国 ;
邓爱娟 ;
万素琴 ;
刘志雄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06) :746-752
[2]   安徽省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J].
许信旺 ;
孙满英 ;
方宇媛 ;
何小青 ;
薛芳 ;
付伟 ;
毛敏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09) :1755-1763
[3]   早晚稻两季不同品种搭配模式的研究 [J].
裘传友 ;
杨志根 ;
王保昌 .
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9) :47-48
[4]   气候变暖对信阳地区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J].
薛昌颖 ;
刘荣花 ;
吴骞 .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03) :353-357
[5]   沿江双季稻区早、晚稻不同品种搭配栽培试验效果初报 [J].
陈再高 ;
盛敏元 ;
胡来贵 ;
何懋伍 .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 16 (01) :86-87+194
[6]   “双超”品种搭配栽培模式研究附视频 [J].
文以良 ;
文志平 ;
谢琪凤 ;
陈佑斌 ;
陈贤阳 ;
杨文波 ;
李春良 ;
刘环其 .
湖南农业科学, 2009, (06) :33-35
[7]   播栽期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J].
朱练峰 ;
禹盛苗 ;
欧阳由男 ;
许德海 ;
金千瑜 .
中国稻米, 2009, (03) :13-17
[8]   超级杂交稻超高产品种搭配模式研究附视频 [J].
周静 ;
马国辉 ;
刘习中 ;
王新民 ;
易祖凡 .
湖南农业科学, 2008, (04) :48-50+53
[9]   作物高产群体LAI动态模拟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J].
张宾 ;
赵明 ;
董志强 ;
李建国 ;
陈传永 ;
孙锐 .
作物学报, 2007, (04) :612-619
[10]   长江中下游水稻开花灌浆期气象要素与结实率和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J].
赵海燕 ;
姚凤梅 ;
张勇 ;
徐宾 ;
袁静 ;
胡亚南 ;
许吟隆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9) :1765-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