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人工智能犯罪中的归因与归责标准探析

被引:23
作者
刘宪权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客观归因; 综合归责; 主观罪过; 严格责任; 因果关系;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200429.005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涉人工智能犯罪中归因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涉人工智能犯罪行为与造成的严重危害社会结果之间纯客观因果关系的认定,而涉人工智能犯罪中归责问题的解决,则应根据对行为人主观罪过等要件的认定。在遵循刑法中因果关系认定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应结合涉人工智能犯罪的特点,将双重筛选的条件说作为涉人工智能犯罪的归因标准。双重筛选的条件说是在条件说的基础上,吸取客观归责理论的合理成分而建立的因果关系认定标准。在涉人工智能犯罪中,不应采用没有主观罪过仍追究刑事责任的绝对严格责任原则,而应采用只要有主观罪过但不用加以证明就应追究刑事责任的相对严格责任原则。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论客观归责理论的合理借鉴——以海上交通事故类犯罪因果关系判断为例 [J].
庞婧 ;
赵微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0 (02) :79-89
[2]   非典型的因果流程和客观归责的质疑 [J].
蔡桂生 .
法学家, 2018, (04) :152-167+196
[3]   监督过失型渎职犯罪的因果关系判断 [J].
易益典 .
法学, 2018, (04) :173-181
[4]   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理论的本土化展开 [J].
吴尚赟 .
政法论坛, 2018, 36 (02) :70-84
[5]   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风险与刑法应对 [J].
刘宪权 .
法商研究, 2018, 35 (01) :3-11
[6]  
刑法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刘宪权, 2016
[7]  
刑法学名师讲演录[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刘宪权, 2016
[8]  
罪与刑的探索之道[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冯亚东著, 2005
[9]  
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冯亚东著, 1999
[10]  
英国刑法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英)克罗斯(Cross,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