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灾难性崩滑事件的地质构造约束

被引:14
作者
徐则民 [1 ,2 ]
黄润秋 [2 ]
机构
[1] 昆明理工大学土木系
[2]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头寨滑坡; 烂泥沟滑坡; 地质构造约束;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0.02.018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滇东台褶带内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3β)滑坡的规模、失稳方向及其灾难性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了区内地质构造的严格约束。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包括P3β在内的地台盖层褶皱回返;赋存于单斜断块或褶皱翼部的P3β的倾斜状态为其顺层滑移奠定了基础。滇东台褶带构造线相对稀疏,P3β整体性较好,这对于其发生大规模失稳是重要的;控制P3β岩层产状的断裂和褶皱主要为北东向,这决定了其大规模失稳的主体方向只能为南东向或北西向。北东向构造线控制的不同级别河流下切所形成的同向线状空间为P3β顺层失稳提供了不同序次基准面。北东向干流的支流一般与其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它们的溯源侵蚀是P3β盖层剥离、P3β斜坡塑造、滑坡物质运移通道与堆积场所形成的直接贡献者。P3β滑坡的灾难性一方面与不同级别北东向干流及其北西向支流构成的网状负地形空间网络有关,同时还与P3β盖层建造特征有关。北东向干流河谷,尤其是其与支流汇合处多具较高的人口密度。北西向支流穿越的P3β盖层为一套易于风化成壤的陆相沉积岩系,不同支流之间的山地具有较高的土地开发程度或植被盖度。土(林)地及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共同导致北西向支流沟谷也具较高的人口密度。这样,P3β潜在滑坡运移路径及主堆积区内均有密集的人口分布,而滑坡一旦发生,结果很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24 / 23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头寨滑坡玄武岩腐岩的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特征 [J].
王志兵 ;
徐则民 .
矿物学报, 2008, 28 (04) :447-454
[2]   头寨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机制 [J].
徐则民 ;
黄润秋 ;
唐正光 .
地质论评, 2007, (05) :691-698+727
[3]   云南头寨沟大型岩质高速滑坡碰撞模型试验 [J].
赵晓彦 ;
胡厚田 ;
齐明柱 .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03) :99-103
[5]   峨眉山玄武岩母岩浆的性质及其成因类型 [J].
王旺章,汪云亮,曾昭贵,张筑凤 .
矿物岩石, 1996, (01) :17-23
[6]   云南头寨沟大型高速滑波运动特征探讨 [J].
谭继中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3, (01) :37-44
[7]   1991年9月23日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特大滑坡 [J].
陈自生 ;
孔纪名 .
山地研究, 1991, (04) :265-268
[8]   昭通头寨沟特大型灾害性滑坡研究 [J].
唐川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1, (02) :64-71
[9]   中国西南三省二叠纪玄武岩系的时空分布及其地质特征 [J].
林建英 .
科学通报 , 1985, (12) :929-932
[10]  
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M]. 科学出版社 , 黄润秋,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