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0 条
头寨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机制
被引:27
作者:
徐则民
[1
]
黄润秋
[2
]
唐正光
[1
]
机构:
[1] 昆明理工大学土木系
[2]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头寨滑坡;
玄武岩;
岩体演化;
化学风化;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7.05.019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头寨滑坡方量约900×104m3,其中400×104m3滑离源区;后缘到堆积体前缘的斜长、水平投影及高差分别为3423m、3330m和763m,平均坡降13°。堆积体主要由玄武岩碎屑和粘土矿物组成,级配不连续,无分选,空间变化不显著。1.5~5m的巨块石、20cm以下的碎块石—粉砂粒和以粘土矿物为主的层状硅酸盐分别占堆积物的10%、81%和9%。滑床基岩为无斑玄武岩,滑床纵断面从上向下由倾角分别为48°、38°和15°的三段组成,第一段为主滑带。该滑坡是介于典型岩滑和典型土滑之间的风化玄武岩滑坡,是岩体长期演化的结果。以杏仁状玄武岩薄层为基础发育的破劈理化层间错动带是主滑带雏形,而以侧向卸荷为基础的物理—化学耦合风化最终使其转变为松散的易滑介质。褶皱运动产生的构造裂隙与柱状节理的叠加使滑体玄武岩呈现碎裂—镶嵌结构,而沿结构面发生的化学风化形成的腐岩壳使岩体进一步转变为"石夹土"结构,加剧了坡体的时效变形。坡体滑出源区碰撞解体后,来自腐岩壳、具有润滑和密封功效的以粘土矿物为主的细粒组分弥漫于核心石之间,不仅使土石集合体呈现流体特性,而且还使其在进入地效区后能够暂时封闭其下方空气,实现其在气垫上的远程滑移。风化过程及其产物对滑坡的发生及滑体的高速远程滑移均起到了关键性的控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91 / 698+727
+727-728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