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并动脉硬化ACE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2
作者
徐波 [1 ]
云美玲 [2 ]
郑茵 [3 ]
曾渝 [2 ]
张勇 [4 ]
金水晶 [4 ]
王镇 [4 ]
周代锋 [2 ]
王利 [2 ]
蔡望伟 [2 ]
刘裕芬 [3 ]
吴恳 [4 ]
王小虹 [2 ]
机构
[1] 海南边防总队医院
[2]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3] 海南省人民医院
[4] 海南省老年病医院
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基因多态性; 黎族; 高血压; 动脉硬化; 危险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4.1 [高血压];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危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60例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患者及276例黎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分别检测DD、DI、II3个亚组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IMT)。结果(1)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DD、DI、II基因型频率为15.0%、37.3%、47.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7%、66.3%。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17.8%、40.6%、41.6%,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0%、62.0%。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在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OR=2.14)、ApoA(OR=360.39)、SBP(OR=1.21)、DBP(OR=1.08)、ACEDD基因型(OR=0.30)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病存在联系(P<0.05)。ACEDD型亚组的MIMT比DI和II型亚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CE基因型缺失型具有颈动脉硬化易感性,可能是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
引用
收藏
页码:1235 / 123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老年高血压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探讨 [J].
翟丽华 ;
王沙燕 ;
卢峻 ;
张阮章 ;
杨纯玉 ;
石之嶙 .
临床荟萃, 2004, (12) :666-668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J].
周素敏 ;
李世军 ;
丁荣晶 ;
郭丽萍 ;
姜丽杰 ;
于勤 ;
洪军 ;
王翠荣 ;
初楠 ;
夏鹏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03) :54-54
[3]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及其脂质代谢的研究 [J].
冼苏 ;
廖蕴华 ;
罗佐杰 ;
郭宜 ;
张红 ;
陈宇明 ;
邓有辉 ;
凌影豫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04) :459-461
[4]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肺部疾病的关系 [J].
江程澄 ;
张楠华 .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2, (01) :25-27
[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J].
王谷亮 ;
韩战营 ;
朱鼎良 ;
詹一鸣 ;
张伟忠 ;
周怀发 ;
茅守玉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04) :50-53
[6]   成都地区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活性的相关性 [J].
吴红梅 ;
屈燧林 ;
黄倩 ;
邓珏林 ;
张燕琳 ;
李静 .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02) :169-170+179
[7]   高血压患者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及血脂关系 [J].
沈丹 ;
哈黛文 .
实用老年医学, 1999, (02) :20-22+57
[8]  
DNA isolation by a rapid method from human blood samples: Effects of MgCl2, EDTA, storage time, and temperature on DNA yield and quality[J] . Debomoy K. Lahiri,Bill Schnabel.Biochemical Genetics . 199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