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

被引:4
作者
张景昌 [1 ,2 ]
钟国强 [3 ]
文伟明 [3 ]
何燕 [3 ]
朱立光 [3 ]
刘浩 [3 ]
曾知恒 [3 ]
王炎 [3 ]
郑剑光 [3 ]
唐尔闻 [3 ]
陈伟 [3 ]
机构
[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3]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广西心血管病研究所
关键词
房性心动过速; 心脏电生理检查; 导管射频消融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1.7 [心律失常];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方法、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速并同意行RFCA治疗患者,常规电生理检查分别在高位右房(HRA)、右室心尖部(RVA)2个部位行S1S1刺激和程控期前收缩刺激,记录房速的诱发和终止方式。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法,单根消融导管于右房或左房(经房间隔穿刺)内标测寻找最早心房激动或用多极导管作为参考电极,再用大头导管寻找消融靶点。根据消融结果,分析房速的起源部位、消融即时成功率、并发症、复发原因以及X线曝光时间等。结果:24例房速患者中,22例(88%)右房房速,3例(12%)左房房速(1例患者同时存在左、右房2个部位房速)。4例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存在,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合并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合并心房颤动,1例同时合并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24例患者均完成射频消融治疗(实际消融25例次),均采用温控消融,按预定消融终点,23例次即时消融成功,即时成功率92%(23/25),平均X线曝光时间(32±6.4)min,消融失败2个病例中,右房房速和左房房速各1例,再次消融成功。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RFCA是治疗房速安全、有效的方法,结合多极参考电极和三维标测系统,能更准确的定位复杂病例房速起源和判断机制,从而提高成功率。
引用
收藏
页码:335 / 33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Carto系统标测与常规X线下电生理标测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对比研究 [J].
吴书林 ;
杨平珍 ;
方咸宏 ;
李海杰 ;
陈泗林 ;
詹贤章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 (01) :35-37+65
[2]   单极电图对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有效消融靶点的判定作用 [J].
马坚 ;
张澍 ;
楚建民 ;
王方正 ;
张奎俊 ;
陈新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 (01) :35-37
[3]   应用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与常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对比研究 [J].
吴书林 ;
方咸宏 ;
杨平珍 ;
李海杰 ;
陈泗林 ;
詹贤章 ;
欧阳非凡 ;
马虹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02) :22-25+68
[4]   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机制、标测和射频消融方法的临床研究 [J].
吴书林 ;
李海杰 ;
杨平珍 ;
陈泗林 ;
詹贤章 ;
方咸宏 ;
欧阳非凡 ;
郑祥生 ;
钱卫民 ;
林纯莹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 (02) :28-31
[5]  
Clinical, 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 observ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u D, Denes P, Amat-y-leon F, et 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