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构造演化及控藏特征

被引:41
作者
隋立伟 [1 ,2 ,3 ]
方世虎 [2 ,3 ]
孙永河 [1 ]
杨春燕 [4 ]
孟庆洋 [2 ,3 ]
桂丽黎 [2 ,3 ]
陈琰 [4 ]
机构
[1]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集团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
[4]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狮子沟—英东构造带; 构造演化;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近年来陆续获得重要油气发现,油气探明储量超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但复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油气成藏与油气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文中通过对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沉降史模拟、地层缩短率计算及构造样式、构造变形特征的综合分析与对比,结合包裹体测温、埋藏史模拟及主成藏期确定,明确了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1)构造带的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路乐河组(E1+2)—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初始弱断陷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快速沉降期;上干柴沟组(N1)—下油砂山组(N12),坳陷期;上油砂山组(N22)至今,构造抬升期。(2)构造带主要经历两次构造活动高峰,其中下干柴沟组(E23)时期构造活动控制了区内主力烃源岩演化。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末期构造变形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及变形规律。(3)英东地区主要是两期成藏,分别发生于下油砂山组(N12)沉积末期和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末期;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油气匹配关系控制了狮子沟—英东构造带的东、西成藏差异与油气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261 / 27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21]   油气成藏期次研究中有机包裹体方法存在问题探讨 [J].
曾治平 ;
王敏芳 ;
倪建华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Z1) :55-59
[22]   柴达木盆地北缘上三叠统-侏罗系层序特征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J].
杨永泰 ;
刘桂侠 ;
贾兴友 ;
管俊亚 .
地球学报, 2002, (01) :67-72
[23]   晚中生代以来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模式 [J].
刘永江 ;
葛肖虹 ;
叶慧文 ;
刘俊来 ;
N.Franz ;
J.Genser ;
潘宏勋 ;
任收麦 .
地球学报, 2001, (01) :23-28
[24]   柴达木盆地构造古地理分析 [J].
汤良杰 ;
金之钧 ;
张明利 ;
刘池阳 ;
吴汉宁 ;
由福报 ;
张兵山 .
地学前缘, 2000, (04) :421-429
[25]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J].
戴俊生 ;
曹代勇 .
西北地质科学, 2000, (02) :57-63
[26]   柴达木侏罗系的构造层序及前陆盆地演化 [J].
夏文臣 ;
张宁 ;
袁晓萍 ;
孟科 ;
张兵山 ;
彭晓群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03) :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