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冷涡活动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45
作者
刘慧斌 [1 ]
温敏 [2 ]
何金海 [1 ]
张人禾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季节内振荡; 中国东部降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 [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东北冷涡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性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的重要天气系统。利用1979~2009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客观描述东北冷涡活动的指数(NECVI),并基于该指数分析了东北冷涡活动的低频特征及其与相关环流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冷涡活动具有显著的10~30天振荡周期。与东北冷涡活动相关的大气环流的10~30天振荡和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锁相关系,对雨带的位置起着重要的调制作用,在东北冷涡及其相关低频环流由西北向东南的移动过程中,我国东部也经历一次由北至南的降水过程。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东北冷涡的低频活动与中高纬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关系。与东北冷涡相联系的低频环流是夏季低频欧亚(EU)型遥相关波列的一部分,低频欧亚型(EU型)与东亚/太平型(EAP型)遥相关波列在东亚地区交汇,并通过波列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东北冷涡低频系统的移向和移速,进而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位置与维持时间。因而前期EU型和EAP型低频波列的发展情况可能预示着后期中国东部各个区域降水的演变。本文研究结果将为提高我国东部强降水的1~2周延伸期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959 / 97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水汽输送的关系 [J].
黄荣辉 ;
陈际龙 ;
刘永 .
大气科学 , 2011, (04) :589-606
[2]  
Impacts of the MJO on Winter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China[J]. 贾小龙,陈丽娟,任福民,李崇银.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1(03)
[3]   东北冷涡及其气候影响 [J].
胡开喜 ;
陆日宇 ;
王东海 .
大气科学, 2011, 35 (01) :179-191
[4]   东北冷涡过程对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影响机制 [J].
王丽娟 ;
何金海 ;
司东 ;
温敏 ;
钟珊珊 .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 (01) :89-97
[5]   东北冷涡研究概述 [J].
张立祥 ;
李泽椿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2) :218-228
[6]   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分析 [J].
司东 ;
温敏 ;
徐海明 ;
何金海 .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02) :169-175
[7]   长江流域0.1°网格逐日降水数据集及其精度 [J].
胡江林 ;
张人禾 ;
牛涛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01) :136-149
[8]   东北暴雨的研究 [J].
王东海 ;
钟水新 ;
刘英 ;
李俊 ;
胡开喜 ;
杨帅 ;
张春喜 ;
孙力 ;
高枞亭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6) :549-560
[9]   北半球环状模(NAM)、东北冷涡与前汛期华南旱涝 [J].
苗春生 ;
吴志伟 ;
何金海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6) :593-599
[10]   东北冷涡的“气候效应”及其对梅雨的影响 [J].
何金海 ;
吴志伟 ;
江志红 ;
苗春生 ;
韩桂荣 .
科学通报, 2006, (23) :2803-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