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协同论——从理解“人—地关系”到设计“人—地协同”

被引:54
作者
史培军 [1 ,2 ,3 ,4 ]
宋长青 [1 ,2 ,3 ]
程昌秀 [1 ,3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3]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4]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人类世; 资源短缺; 环境风险; 经典地理学理论; 地理协同论; 除害与兴利并举; 区域可持续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901 [人文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60201 ; 070502 ; 120203 ;
摘要
本文从地球进入"人类世"(Anthropocene)之后,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就地表系统的复杂性、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以及将要面临的各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风险等问题,提出发展"地理协同论",即:地球表层系统与区域可持续性机理、过程与动力学,以实现地理学研究从理解"人—地关系"到设计"人—地协同"的转变。着眼于"人类世"时代地球表层系统由多尺度、多过程等组成的复杂性,回顾了区域论、综合论、系统论等经典地理学理论,从自然单元与社会单元的结合、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防御、人类功与过的评价、自然地图与行政地图间的关系、动力学与非动力学的耦合等主题入手,深入讨论了现代地理科学与技术问题。通过理解灾害系统及其致灾成害机理、过程和动力学,构建凝聚度指标,量化综合减灾系统的复杂性。利用协同宽容、约束、放大和分散原理,以灾害风险防范共识最高、成本最低、福利最大、风险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和社区全面参与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模式。在分析都江堰工程如何实现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基础上,综合阐释了"人类世"时代"适度改造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Towards Quantitatively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From Connection to Consilience[J]. Xiao-Bing Hu,Peijun Shi,Ming Wang,Tao Ye,Mark S.Leeson,Sander E.van der Leeuw,Jianguo Wu,Ortwin Renn,Carlo Jaeg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7(04)
[2]   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为例 [J].
颜文涛 ;
象伟宁 ;
袁琳 .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 (04) :1-9
[3]  
Gree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Risk Governance[J]. Peijun Shi,Saini Yang,Qian Ye,Ying Li,Guoyi H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7(02)
[4]   凝聚度——描述与测度社会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的一种新特性 [J].
胡小兵 ;
史培军 ;
汪明 ;
叶涛 ;
LEESON Mark S .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4, 44 (11) :1467-1481
[5]   社会——生态系统综合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式 [J].
史培军 ;
汪明 ;
胡小兵 ;
叶涛 .
地理学报, 2014, 69 (06) :863-876
[6]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J].
史培军 .
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 (05) :1-9
[7]   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J].
史培军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06) :1-7
[8]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J].
史培军 .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03) :1-9
[9]   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 [J].
叶笃正 ;
符淙斌 ;
季劲钧 ;
董文杰 ;
吕建华 ;
温刚 ;
延晓冬 .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4) :453-460
[10]   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J].
史培军 .
地学前缘, 1997, (Z1) :20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