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及其与大陆碰撞作用的耦合关系

被引:46
作者
李勇 [1 ]
PAALLEN [2 ]
周荣军 [3 ]
ALDENSMORE [2 ]
MAELLIS [4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Institute of Geology,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ETH Zentrum, CH- Zurich, Switzerland
[3]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
[4] Center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University of Memphis, Central Avenue,Memphis, TN ,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楔状构造层序; 板状构造层序; 逆冲构造负载系统; 走滑剥蚀卸载系统; 弹性挠曲模拟; 大陆碰撞作用; 中新生代; 龙门山前陆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自晚三叠世以来,该盆地充填了厚度大于1万余米的海相至陆相沉积物,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其划分为6个构造层序,根据几何形态将构造层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楔状构造层序和板状构造层序,其中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序为楔状构造层序,其余为板状构造层序。研究结果表明楔状构造层序为逆冲构造负载的产物,板状构造层序为走滑剥蚀卸载的产物。本次以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楔状前陆盆地开展了逆冲构造负载系统的弹性挠曲动力学模拟,以晚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板状前陆盆地开展了与走滑剥蚀卸载系统的弹性挠曲动力学模拟,并计算了龙门山构造负载系统向扬子克拉通的推进速率,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楔的推进速率在早期较快(如晚三叠世最大推进速率达15mm/a),晚期较慢(如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最大推进速率仅为6.7mm/a)。进而推测龙门山幕式逆冲作用的构造驱动力来自于青藏高原中生代以来的基麦里大陆加积碰撞和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作用,其中晚三叠世楔状构造层序是羌塘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晚侏罗世楔状构造层序是拉萨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晚白垩世—古近纪楔状构造层序是科希斯坦板块、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1101 / 110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J].
李勇 ;
周荣军 ;
Densmore A L ;
Ellis M A ;
黎兵 .
沉积学报, 2006, (02) :153-164
[2]   青藏高原东缘数字高程剖面及其对晚新生代河流下切深度和下切速率的约束 [J].
李勇 ;
ALDensmore ;
周荣军 ;
MAEllis ;
张毅 ;
黎兵 .
第四纪研究, 2006, (02) :236-243
[3]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 [J].
李勇 ;
周荣军 ;
A L Densmore ;
M A Ellis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40-51
[4]   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会区现今的构造活动 [J].
唐文清 ;
陈智梁 ;
刘宇平 ;
张清志 ;
赵济湘 ;
BCBurchfiel ;
RWKing .
地质通报, 2005, (12) :1169-1172
[5]   龙门山均衡重力异常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地壳隆升的约束 [J].
李勇 ;
徐公达 ;
周荣军 ;
ALDensmore ;
MAEllis .
地质通报, 2005, (12) :1162-1168
[6]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剥蚀厚度与弹性挠曲模拟 [J].
李勇 ;
A L DENSMORE ;
周荣军 ;
M A ELLIS .
地质学报, 2005, (05) :608-615
[7]   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 [J].
李勇 ;
曹叔尤 ;
周荣军 ;
AL DENSMORE ;
M A ELLIS .
地质学报, 2005, (01) :28-37
[8]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晚三叠世碰撞作用与沉积响应 [J].
李勇 ;
王成善 ;
伊海生 .
沉积学报, 2003, (02) :191-197
[9]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张成江 .
地质学报, 2003, (02) :177-186
[10]   西藏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构造层序及充填样式 [J].
李勇 ;
王成善 ;
伊海生 .
地质科学, 2002, (01) :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