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附视频

被引:30
作者
杜杨松
李铉具
机构
[1]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韩国忠南大学自然科学学院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北京
[4] 大田
关键词
辉长质岩石包体; 拉张环境; 岩石成因; 安徽铜陵;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4.03.004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在安徽铜陵白芒山、老庙基和小铜官山岩体中发现了 3个辉长质岩石包体。报道了这些辉长质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岩相学观察以及矿物电子探针和全岩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锶钕同位素分析资料 ,总结了辉长质岩石包体的特征 ,讨论了它们的地质意义。该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主要有两类。一类具“斑状”结构 ,“斑晶”主要是斜长石和角闪石。“基质”具微粒半自形-自形等粒状结构 ,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角闪石 ;另有少量黑云母 ,有时还有少量辉石。另一类具辉长结构 ,主要由辉石、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组成。本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低铝高镁和富碱 ,其Cr ,Co和Ni的含量明显偏高 ,重稀土元素 ,特别是钇相对富集 ,(87Sr/86 Sr) i 为 0 .70 6 3到0 .70 6 9,εNd(t)为 - 4.9~ - 8.8,与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特征一致 ,表明本区此时属于拉张环境。研究还表明 ,铜陵地区不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在约 2 6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直接冷凝结晶形成的。本区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中的“斑晶”由闪长质岩浆在 8~ 13km深处的中位岩浆房中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形成 ,而“基质”是在“斑晶”形成以后 ,由深位岩浆房中的中基性演化岩浆上侵到中位岩浆房 ,并围绕早期“斑晶”矿物结晶
引用
收藏
页码:332 / 34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岩浆-热液过程:来自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证据 [J].
杜杨松 ;
秦新龙 ;
田世洪 .
岩石学报, 2004, (02) :339-350
[2]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铜陵矿集区复杂地壳结构形态 [J].
吕庆田 ;
侯增谦 ;
赵金花 ;
史大年 ;
吴宣志 ;
常印佛 ;
裴荣富 ;
黄东定 ;
匡朝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5) :442-449
[3]   岩浆底侵作用研究进展 [J].
杜杨松 ;
刘金辉 ;
秦新龙 ;
楼亚儿 ;
窦金龙 .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03) :15-20
[4]   安徽省铜陵地区侵入岩成因的实验研究 [J].
邢凤鸣 ;
赵斌 ;
徐祥 ;
朱成明 ;
赵劲松 ;
蔡恩照 .
中国区域地质, 1997, (03) :44-51
[5]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包体岩石学研究 [J].
吴才来 ;
周询若 ;
黄许陈 ;
张成火 ;
许胜 ;
国和平 ;
陈思友 .
地球学报, 1997, (02) :71-80
[6]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年代学研究 [J].
吴才来 ;
周打若 ;
黄许陈 ;
张成火 ;
黄文明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6, (04) :12-19
[7]   铜陵地区高钾钙碱系列侵入岩 [J].
邢凤鸣,徐祥 .
地球化学, 1996, (01) :29-38
[8]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基本特点 [J].
邢凤鸣,徐祥 .
岩石学报, 1995, (04) :409-422
[9]   论华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时代——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J].
李曙光 .
安徽地质, 1992, (04) :13-23
[10]   安徽省印支期岩浆活动质疑 [J].
周泰禧 ;
陈江峰 ;
李学明 ;
Foland ;
K.A. .
岩石学报, 1988, (03) :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