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区不同地形部位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64
作者
李志 [1 ]
刘文兆 [2 ]
王秋贤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地形部位; 土地利用方式; 黄土塬区; 小流域;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8.0243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在黄土塬区王东沟流域采集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样品,测定其颗粒组成、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借助变异系数、非参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在水平方向和沿垂直剖面都存在变异,但在同一地形部位或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内,容重和颗粒组成基本相似.水平方向,饱和导水率属强变异,粘粒和砂粒含量属中等变异,粉粒含量和容重属弱变异;沿垂直剖面,土壤的粒级分布具有连续性,但025cm的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与下层土壤差异显著.沿坡面从上向下,土壤趋向粘重,但饱和导水率增大;其中上坡位和中坡位的土壤性质相似,在相关研究中可以进行合并.草地与其他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性质差异显著,主要受地形部位的影响;耕地和果园的土壤性质相似且不同于其他利用类型,表明人为干扰对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303 / 130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J].
李志 ;
刘文兆 ;
杨勤科 ;
梁伟 ;
李双江 ;
甘卓亭 ;
王兵 ;
王锐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6) :1299-1304
[2]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坡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J].
魏孝荣 ;
邵明安 .
生态学报, 2007, (02) :603-612
[3]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
李志 ;
刘文兆 ;
杨勤科 ;
梁伟 ;
李双江 ;
甘卓亭 ;
王锐 ;
王兵 .
山地学报 , 2006, (01) :27-32
[4]   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特征分析 [J].
高雪松 ;
邓良基 ;
张世熔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2) :53-56+60
[5]   坡面尺度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 [J].
陈洪松 .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06) :45-48
[6]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J].
巩杰 ;
陈利顶 ;
傅伯杰 ;
李延梅 ;
黄志霖 ;
黄奕龙 ;
彭鸿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2) :2292-2296
[7]   土地利用变化对沙地土壤全氮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J].
陈伏生 ;
曾德慧 ;
陈广生 ;
不详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4, (06) :953-957
[8]   干湿条件下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导水率的影响 [J].
刘晚苟 ;
山仑 ;
邓西平 .
土壤学报, 2003, (05) :779-782
[9]   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J].
苏永中 ;
赵哈林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0) :1681-1686
[10]   苏南典型地区土壤锌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 [J].
刘付程 ;
史学正 ;
王洪杰 ;
张庆利 .
土壤, 2003, (04) :33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