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I和ITS-1基因对魁蚶野生群体和人工繁育子代的遗传分析

被引:4
作者
陈桢 [1 ,2 ]
邱兆星 [3 ]
王鸿霞 [2 ]
张秀梅 [1 ]
刘保忠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3]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关键词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 Schrenck); 遗传多样性; COI基因; ITS-1基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17.4 [水产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8 ;
摘要
采用线粒体COI基因和核糖体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基因,对荣成(RC)和即墨(JM)2个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 Schrenck)野生地理群体及一个人工繁育的即墨子代(JZ)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探讨即墨人工繁育的子代作为荣成魁蚶底播增殖苗种的可行性。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3个群体的遗传差异主要存在群体内。荣成野生群体和即墨野生群体间的Fst值,基于COI基因和ITS-1基因分别为0.1678和0.1193,表明荣成野生群体与即墨野生群体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繁育的即墨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荣成野生群体与即墨子代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较之与即墨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更大。如果采用即墨子代在荣成底播,可能会对荣成野生魁蚶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采用即墨人工繁育子代作为荣成魁蚶底播增殖的苗种来源时必须十分慎重,并在苗种繁育时尽量采用大群体有效亲本。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魁蚶海区底播增养殖技术 [J].
林培振 ;
刘德坤 ;
杜萌萌 ;
鲁艳莉 ;
柏子旭 ;
王庆睿 ;
朱志有 .
中国水产, 2010, (11) :42-42
[2]   荣成市魁蚶底播增殖可行性探讨 [J].
宋云杰 ;
郭旭强 .
齐鲁渔业, 2010, 27 (08) :53-54
[3]   浅海底播养殖魁蚶试验 [J].
孙鹏飞 ;
刘杰 ;
王卫民 ;
张晓霞 ;
高成美 ;
任永秋 .
河北渔业, 2009, (10) :42+54-42
[4]   无公害魁蚶底播增养殖稳产新技术附视频 [J].
于瑞海 ;
李琪 .
海洋湖沼通报, 2009, (03) :87-90
[5]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探讨泥蚶的遗传分化 [J].
郑文娟 ;
朱世华 ;
沈锡权 ;
刘必谦 ;
潘志崇 ;
叶央芳 .
动物学研究, 2009, 30 (01) :17-23
[6]   基于rDNA ITS序列研究蚌科6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J].
许志强 ;
葛家春 ;
李晓晖 ;
霍光明 ;
潘建林 .
淡水渔业, 2009, 39 (01) :16-20
[7]   野生大鲵及其人工繁殖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方耀林 ;
张燕 ;
肖汉兵 ;
杨焱清 .
水生生物学报, 2008, (05) :783-786
[8]   福建沿海不同养殖区泥蚶的ITS-1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J].
林昕 ;
王鹏 ;
杜琦 ;
李振华 ;
方民杰 .
福建水产, 2008, (01) :61-65
[9]   魁蚶人工育苗生产中几项技术探讨 [J].
郑国富 ;
王晓波 ;
付卓 .
河北渔业, 2008, (01) :41-42
[10]   核rDNA ITS区序列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J].
王庆 ;
傅洪拓 .
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1) :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