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经穴特异性的代谢组学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14
作者
吴巧凤 [1 ]
徐世珍 [2 ]
颜贤忠 [3 ]
余曙光 [1 ]
唐勇 [1 ]
刘娟 [3 ]
毛森 [4 ]
周思远 [1 ]
梁繁荣 [1 ]
机构
[1]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2] 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3] 北京国家分析测试中心
[4] 四川省骨科医院
关键词
针刺; 经穴特异性; 阳明经; 代谢组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5 [针灸学、针灸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采用基于核磁共振(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别观察针刺阳明经穴与他经穴位对健康男性血浆代谢产物的影响,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分析阳明经穴是否具有共性,与他经穴位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将60例健康青年男性随机分为足三里组、梁门组、巨髎组、阳陵泉组、委中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例。分别针刺相应穴位,连续针刺5 d,抽取所有受试者的空腹静脉血,采用1H NMR检测血浆代谢物,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模式识别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结果 1H-NMR和模式识别相结合的代谢组学方法能较好地区分出足三里组、阳陵泉组、委中组,但对足三里组、梁门组和巨髎组的区分并不明显。针刺阳明经穴位主要影响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与能量代谢通路密切相关;针刺阳陵泉主要影响血浆代谢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与脂代谢、脂转运密切相关;针刺委中对血浆代谢物影响不大。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阳明经穴具有一定的共性,与阳陵泉、委中均不同;基于NMR和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技术为从代谢角度区分阳明经穴和他经穴位提供了实验证据,有可能成为研究经穴特异性的新的有用工具。
引用
收藏
页码:552 / 55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经穴效应特异性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 [J].
梁繁荣 ;
唐勇 ;
曾芳 .
上海针灸杂志, 2008, 27 (12) :43-45
[2]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J].
刘树民 ;
崔立然 .
毒理学杂志, 2008, (02) :155-158
[3]   中医证候的组学研究进展 [J].
简维雄 ;
袁肇凯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02) :69-72
[4]   代谢组学在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J].
吴巧凤 ;
颜贤忠 ;
唐勇 ;
梁繁荣 .
四川中医, 2008, (03) :7-9
[5]   代谢组学与医药科学研究 [J].
刘昌孝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06) :712-718
[6]   药物分析在组学研究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 [J].
柴逸峰 ;
李翔 ;
娄子洋 ;
朱臻宇 .
药物分析杂志, 2007, (11) :1836-1839
[7]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 [J].
吴焕淦 ;
姚伟 ;
周恩华 ;
东贵荣 ;
左传涛 ;
刘慧荣 .
中国针灸, 2007, (01) :59-62
[8]   代谢组学与中药现代研究 [J].
刘昌孝 .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04) :1-7
[9]   中医藏象学说研究中的系统论方法 [J].
任路 ;
张海萍 .
辽宁中医杂志, 2006, (05) :550-551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中医药学几个关键问题的现代化研究》受理与资助情况分析 [J].
闫兴丽 ;
王昌恩 ;
林娜 ;
刘屏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07) :6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