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体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6
作者
王彩霞
王旭东
朱瑞祥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结构体; 有机碳; 氧化稳定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7年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结构体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及秸秆还田+传统耕作均提高了各粒级结构体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且深松和旋耕效果达到显著水平,免耕作用不显著;深松、旋耕、免耕对难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均不明显。由此可见,各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体总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结构体中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来实现。各保护性耕作降低了结构体有机碳的氧化稳定系数(Kos),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较小粒级(0.5~0.25mm和<0.25mm)结构体中的总有机碳,易氧化、难氧化有机碳含量均比大粒级结构体中(>0.5mm)的高,且其氧化稳定系数(Kos)较低。相关分析表明,除5~2mm粒级结构体外,各粒级结构体的总有机碳之间、易氧化有机碳之间、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之间均相关极显著,且以<0.25mm结构体的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各粒级结构体的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连续施肥20年后棕壤团聚体分布和碳储量变化 [J].
冷延慧 ;
汪景宽 ;
薛菁芳 .
土壤通报, 2008, (04) :743-747
[2]   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蔡立群 ;
齐鹏 ;
张仁陟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2) :141-145
[3]   阿尔泰山区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初步比较分析 [J].
徐华君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06) :27-29
[4]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J].
安韶山 ;
张玄 ;
张扬 ;
郑粉莉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6) :109-113
[5]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张洁 ;
姚宇卿 ;
金轲 ;
吕军杰 ;
王聪慧 ;
王育红 ;
李俊红 ;
丁志强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4) :126-129
[6]   利用方式对砂质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J].
章明奎 ;
郑顺安 ;
王丽平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8) :1703-1711
[7]   保护性耕作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J].
唐晓红 ;
邵景安 ;
高明 ;
魏朝富 ;
谢德体 ;
潘根兴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5) :1029-1034
[8]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李辉信 ;
袁颖红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土壤学报, 2006, (03) :422-429
[9]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结构体有机碳库的分布 [J].
刘毅 ;
李世清 ;
邵明安 ;
张月霞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6) :1003-1008
[10]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J].
李琳 ;
李素娟 ;
张海林 ;
陈阜 .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03) :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