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准双周振荡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强信号分析

被引:22
作者
尹志聪 [1 ,2 ]
王亚非 [1 ]
袁东敏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市气象局
[3]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集团
关键词
梅雨; 准双周振荡; 低频振荡; 近海海温; 小波分析;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1.03.008
中图分类号
P426.61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准双周振荡的年际变化,并讨论了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将滤波后的每个降水周期划分为8个位相,其中第3位相对应准双周降水正距平最大,而第7位相对应准双周降水负距平最大,在此基础上的诊断结果表明:1)振荡强弱偏差场,在梅雨降水偏多的第3位相,低层大气中类似Rossby波列从南海经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阿留申群岛延伸至阿拉斯加地区,其中南海上空的反气旋和日本上空的气旋相互配合,造成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有利于准双周降水正距平的产生。在降水偏少的第7位相,波列位相基本反向,传播路径偏南。2)第3位相时高层环流显示,鄂霍次克海地区高度场正异常明显,和我国东北地区的负距平共同作用为梅雨降水提供了足够的干冷空气。第7位相分布相反。3)前期3月至同期的黑潮及其延伸区海表温度和梅雨的准双周振荡强强度之间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黑潮及其延伸区持续的正海温异常,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进而增强梅雨降水的准双周振荡。
引用
收藏
页码:297 / 30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 江淮梅雨建立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强影响信号分析
    汪靖
    何金海
    刘宣飞
    吴彬贵
    [J]. 科学通报 , 2009, (01) : 85 - 92
  • [2] 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
    王遵娅
    丁一汇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19 (06) : 710 - 715
  • [3] 江淮地区梅雨的新定义及其气候特征
    胡娅敏
    丁一汇
    廖菲
    [J]. 大气科学, 2008, (01) : 101 - 112
  • [4] 中国雨季的气候学特征
    王遵娅
    丁一汇
    [J]. 大气科学, 2008, (01) : 1 - 13
  • [5] 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
    丁一汇
    柳俊杰
    孙颖
    柳艳菊
    何金海
    宋亚芳
    [J]. 大气科学, 2007, (06) : 1082 - 1101
  • [6] 江淮梅雨期降水经向非均匀分布及异常年特征分析
    竺夏英
    何金海
    吴志伟
    [J]. 科学通报, 2007, (08) : 951 - 957
  • [7] 春季黑潮区海温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张天宇
    孙照渤
    李忠贤
    王栋钰
    [J].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2) : 189 - 195
  • [8] 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并存及其异常年海气特征分析
    吴志伟
    何金海
    李建平
    江志红
    [J]. 大气科学, 2006, (04) : 570 - 577
  • [9] 1991年江淮梅雨与副热带高压的低频振荡
    毛江玉
    吴国雄
    [J]. 气象学报, 2005, (05) : 762 - 770
  • [10] 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垂直环流结构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机制研究(英文)
    何金海
    周兵
    温敏
    李峰
    [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1, (04) : 497 -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