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乌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12
作者:
陈浒
[1
]
林陶
[2
]
秦樊鑫
[2
]
机构:
[1] 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
[2]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评价;
乌江流域;
D O I:
10.15928/j.1674-3075.2010.06.002
中图分类号:
Q958.2 [动物地理学、动物分布(动物志)];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解乌江流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2006年7~8月对贵州境内乌江流域干流和16条主要支流共34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流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共获底栖动物132种,隶属4门、7纲、54科;其中,线形动物1种,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7种,节肢动物73种;在种类数上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03%和53.78%。流域底栖动物密度为22~21712个/m2,其中,霍甫水丝蚓、凸旋螺相对密度较高,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是流域的优势种;乌江大桥、沙沱电站、沿河二桥、思渠等断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H'=2.97~3.56)。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或以软体动物为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主、环节动物为主、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以节肢动物为主等组合类型,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种。水质生物评价显示,基于BPI,有21个断面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基于H',有31个断面受到中度-严重污染;基于GI,则34个断面分别受到轻度-严重污染。为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1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