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偏好及动态演化——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被引:19
作者
徐宁
机构
[1] 山东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股权激励模式; 股票期权; 限制性股票;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 非国有上市公司; 利益趋同假说; 壕沟效应假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72.92 [人事管理]; F832.51 [];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是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最常用的两种股权激励模式,这两种股权激励模式在激励作用、操作方式、基本规范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对2006年至2009年首次公告股权激励方案的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具有显著偏好,而且这种偏好经历了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动态演化:2006年至2007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获利空间为导向而偏好于限制性股票,即终极控制人性质是影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主导因素;2008年至2009年,影响股权激励选择的主导因素演变成为公司的成长性,即高成长性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股票期权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式及其倾向性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J].
徐宁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32 (03) :81-87
[2]   西方股权激励契约结构研究综述——兼论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启示 [J].
刘浩 ;
孙铮 .
经济管理, 2009, 31 (04) :166-172
[3]   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研究 [J].
李曜 .
经济管理, 2008, (Z3) :11-18
[4]   指数化股票期权激励及其在我国应用性分析 [J].
郑晓玲 .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 (03) :105-108
[5]   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 [J].
王华 ;
黄之骏 .
管理世界, 2006, (09) :101-116+172
[6]   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周建波 ;
孙菊生 .
经济研究, 2003, (05) :74-82+93
[7]   国有企业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刍议 [J].
黄建康 ;
杨慧 .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0, (02) :55-57
[8]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安排与制度设计[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徐宁, 2012
[9]  
Swinging for the Fences: The Effects of CEO Stock Options on Company Risk Taking and Performance[J] . Wm. Gerard Sanders,Donald C. Hambrick.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2007 (5)
[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high R&D firms [J].
Cui, HM ;
Mak, YT .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2, 8 (04) :3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