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克拉通核部中元古代-古生代沉积地层Nd同位素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11
作者
白晓 [1 ,2 ]
凌文黎 [1 ,2 ]
段瑞春 [2 ,3 ]
邱啸飞 [1 ,2 ]
刘成新 [4 ]
匡华 [4 ]
高永娟 [1 ,2 ]
周炼 [1 ]
陈子万 [1 ,2 ]
卢山松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4]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扬子克拉通陆核; 沉积地层; Nd同位素; 模式年龄; 微陆块; 聚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扬子克拉通陆核位于湖北西部宜昌和神农架地区,区内出露了前寒武纪早期结晶基底和较完整的元古宙-显生宙沉积盖层.论文报道了对区域内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细粒沉积岩开展系统的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结果.从中元古代晚期经新元古代南华纪至古生代奥陶纪,研究区沉积地层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显示了由2.5~2.8Ga,经1.5~1.7至1.8~2.1Ga的"V"字型演化,相应的εNd(t)值发生了由低(?11?14)经峰值(?1.1?5.3)至新低值(?7.9?9.9)的变化.该演化趋势与前人发表的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和江南造山带同期沉积地层的演化特征相似,指示了约0.8Ga的新元古代或稍早时期,整个华南陆块发生了有地幔物质加入的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然而,扬子陆核区中元古代早期地层具有大范围变化的模式年龄(约1.5~2.7Ga)和εNd(t)值(1.38?12.0),且中元古代晚期地层为太古宙模式年龄,指示扬子克拉通的核部和东南缘中元古代盆地具有不同的沉积物源,两区域之间应存在陆内裂(凹)陷或分隔的大洋.此外,新元古代扬子陆块和江南造山带相似的演化形式和古生代早期地层相近的模式年龄,指示经约0.9Ga的扬子-华夏陆块拼合后,华南陆块开始具有了共同的沉积盆地和物源.因此,扬子克拉通于前新元古代可能由次一级的不同陆块组成,直至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过程才导致了原始华南陆块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972 / 98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21]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in the Palaeozoic: a review and new tectonic model[J] . Tectonophysics . 1996 (3)
[22]  
Secular variation in the N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Neoproterozoic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evidence for a Proterozoic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southeast China[J] . Xian-hua Li,Malcolm T. McCulloch.Precambrian Research . 1996 (1)
[23]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of Amphibolites in the Songshugou Ophiolite in the Eastern Qinling[J]. LIU Liang, CHEN Danling, ZHANG Anda, ZHANG Chengli, YUAN Honglin and LUO Jinhai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9.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4(01)
[24]   南岭东段后太古宙地层的Sm-Nd同位素特征与地壳演化 [J].
沈渭洲 ;
于津海 ;
赵蕾 ;
陈泽霖 ;
林亨才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16) :1740-1745
[25]   扬子陆核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与扬子克拉通演化 [J].
凌文黎 ;
高山 ;
张本仁 ;
周炼 ;
徐启东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21) :2343-2348
[26]   论陡山沱组的年代(英文) [J].
安德鲁·诺尔 ;
肖书海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9, (03) :225-236
[27]   扬子地块南缘晚古生代洋壳存在的Nd同位素证据 [J].
吴福元 ;
孙加鹏 ;
张兴洲 .
岩石学报, 1998, (01) :23-25+29-34
[28]   东秦岭松树沟超镁铁岩侵位机制及其构造演化 [J].
董云鹏,周鼎武,张国伟 .
地质科学, 1997, (02) :173-180
[29]   东秦岭松树沟高压变质基性岩石及其退变质作用的PTt演化轨迹 [J].
刘良,周鼎武,董云鹏,张宏发,刘养杰,张泽军 .
岩石学报, 1995, (02) :127-136
[30]   一个距今10亿年侵位的阿尔卑斯型橄榄岩体:北秦岭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体制的证据 [J].
李曙光 ;
陈移之 ;
张国伟 ;
张宗清 .
地质论评, 1991, (03) :23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