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花岗岩坑穴成因

被引:9
作者
朱诚 [1 ]
崔之久 [2 ]
李中轩 [1 ]
高洁 [1 ]
王立新 [1 ]
邬祥林 [3 ]
郑朝贵 [4 ]
沈庆凡 [5 ]
郑献章 [6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3]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
[4] 安徽滁州学院地理系
[5] 浙江省缙云县人民政府
[6] 浙江省缙云县气象局
关键词
浙江缙云大洋山石鼓尖; 花岗岩坑穴; 冰缘作用; 风蚀作用; 水蚀作用; 寒冻风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5 [岩溶(喀斯特)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海拔1477m,在其山顶花岗岩表面发现大量直径几十厘米至1m左右、深度10cm至45cm的坑穴。经对60处坑穴的形态量测发现,坑穴主要发育在山坡的NE和SE一侧;坑穴积水后出水口流向亦主要朝向NE和SE。对岩石标本的偏光显微镜和X荧光光谱鉴定分析发现,该处基岩为易风化、泥化明显的中细粒钾长花岗岩。该处年平均气温9.2oC,年降水量在1700mm以上,每年12月至翌年3月会经历4个月日气温在0oC上下波动的冰缘作用期,雨雪水冻融交替对基岩的崩解作用明显。该处位于夏季台风雨迎风坡(NE和SE坡)一侧,暴雨常伴随有10级以上大风。现场常可见风力吹蚀带动坑穴中细岩屑对坑穴内壁产生加速旋转磨蚀作用。上述研究表明,该处花岗岩坑穴形成的主要动力成因首先是冰缘寒冻风化作用,暴雨和山顶大风的风力吹蚀加速了坑穴的形成。观察表明,此种作用目前仍在进行之中,风向的转变是造成坑穴出现多种形态的主要原因。由于此处海拔距雪线尚有1500m高差,即使在第四纪盛冰期也仅是接近雪线高度,且因山顶无积雪屯冰的低洼地形,因此,第四纪"冰臼"成因说难以成立。
引用
收藏
页码:735 / 74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广东大峡谷河床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 [J].
王为 ;
黄山 ;
梁明珠 .
地理学报, 2007, (07) :691-697
[2]   锅穴一定是第四纪冰川的标志吗? [J].
周尚哲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117-125
[3]   “冰臼”成因争鸣——以克什克腾旗青山岩臼群为例 [J].
章雨旭 .
地质论评, 2005, (06) :680+712-680
[4]   华北北部花岗岩风化穴形成机制与环境意义 [J].
李德文 ;
崔之久 ;
李洪江 ;
南凌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120-128
[5]   广东饶平首次发现大量古冰川遗迹 [J].
韩同林 .
地质论评, 2001, (04) :382-6
[6]   关于南国冰臼群成因的商榷之二 [J].
韩同林 ;
劳雄 ;
郭克毅 .
热带地理, 2001, (02) :189-195
[7]   冰臼与壶穴之争述评 [J].
杨超群 .
热带地理, 2001, (01) :86-93+99
[8]   内蒙、河北山区壶穴的成因探讨——兼论壶穴成因分类 [J].
李洪江 ;
崔之久 ;
赵亮 .
地理学报, 2001, (02) :223-231
[9]   广东揭西河谷地貌与风化层特征初步观察 [J].
朱照宇 .
热带地理, 2000, (04) :331-336
[10]   与“冰臼论”再商榷 [J].
丘世钧 ;
陈华堂 ;
黄山 ;
范小平 .
热带地理, 2000, (03) :243-246